反腐绝非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评论员观察)
——正本清源说反腐③
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一把利刃,假如任由污垢侵蚀,最终难免生锈变钝;一棵大树,倘若任凭蠹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逐渐枯萎。对于一个大国的掌舵者而言,尤其应该保持这样的警醒。也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打赢反腐败这场“无硝烟的战斗”,摆在关系国家兴衰、政党存亡、人心向背的高度来推进。“反腐是北京不可能后退的战争”,坚定不移的意志同样赢得外媒的认同。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渐起,在舆论场上混淆视听。比如,有的认为反腐是经济的“减速带”,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咎于反腐的深入;有的甚至认为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之恶”,没必要反腐。总之是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如此论调,值得警惕。
先来看经济的换挡调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大的块头和体量,再想依靠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发展,再盲目追求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不仅国内条件不允许,国际条件也不支持。调整“挡位”,留足空间,才能更好地解决“成长的烦恼”,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可以说,中国经济动车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并非燃油不足,动力不济,而是自我调整,主动控制,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责于反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无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另一种论调,是把腐败当作发展的“润滑剂”。这种“发展逻辑”,只会让经济踏入沙上筑塔的歧途。试想,本该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却进了“私人腰包”;本该公开竞争的投资项目,却成了一些利益输送企业口中的“唐僧肉”,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后劲从何谈起?持续增长基础何在?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何以实现?由此言之,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踩下反腐的“离合器”。
其实,腐败永远是社会的“癌细胞”,廉洁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免疫力。一位企业家曾感慨,“真正实干的企业家都对腐败深恶痛绝”。即使一些一拍即合的腐败项目看似在短时间里产生了“效益”,但从长远看,暗箱操作多了,市场公平就少了;“潜规则”多了,正当竞争就少了。一个腐败横行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相反,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清扫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绊脚石,企业的交易成本才会真正降低,规则公平的投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营造,企业家也才愿意在此筑巢发展。就此而言,反腐绝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恰恰相反,它为经济注入了“防腐剂”。
一个普通创业者的心声,值得聆听。“权力不任性了,不用千辛万苦找关系走后门了,创业者才能把心思放在创新创业上来。”本可以花在产品研发、质量改进等方面的精力,却不得不花在请客送礼、打点关系上,不仅抬高成本、影响效率,还会扼杀这个社会的创造力。剔除腐败的肿瘤,“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值得深思。在南京,原市长和原市委书记因为贪腐,相继落马,曾引发一些人的担心:城市形象是否会受损?招商引资是否会“凤去台空江自流”?经济是否会“触礁”?9.3%的经济增速、9720亿元的经济总量、不降反增的服务外包执行额……过去一年的成绩无疑是对这种担心的有力回应:反腐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反而为“六朝古都”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成效,也一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铁腕反腐之初就作下的深刻判断:“如果我们党不是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不可能得到巩固。”
“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软实力”。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如此评价正在中国上演的这部永不落幕的反腐“连续剧”。毫无疑问,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势头蔓延,才能为中国经济赢得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