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来自市委教科工委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度,沈阳高校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沈阳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127项,实现产值8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442项,预计产值约50亿元。
沈阳高校立足沈阳地方特色,服务沈阳经济社会发展,自觉考虑沈阳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围绕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培育、发展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发挥支撑优势,助力国家级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同时也在服务沈阳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新空间和办学增长点。
高校转型 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升级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2015年全国高校聚焦的最大热点。
2015年11月,辽宁启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支持沈阳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等10所高校开展整体转型试点,同时开展116个专业的转型试点。此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专业涉及21所高校,其中沈阳高校转型试点院校占全省高校转型试点学校的40%,成为全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沈阳试点大学快速反应。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处长王启民介绍,“学校确定了‘与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要素相结合,密切服务辽宁经济的发展新思路。”
沈阳大学确立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成立两个省级物联网研究中心,与12家企业开展“企业命名班”合作,构建5大理科工程类专业群,开设物联网工程等新兴专业,筹建规划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全力助推沈阳传统产业升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沈阳通航产业需要,使轻型电动飞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阳试点高校、专业通过转型发展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解决好急需人才不够用、普通人才就业难,调整好专业设置,集中优质资源办好一批体现沈阳特色、沈阳风格、沈阳气派的应用型一流大学和特色、领军专业。
平台建设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以重大项目为孵化平台,沈阳高校服务城市重大发展战略,实现校市深度融合,引导高校以综合优势直接对接我市发展各重大命题。其中,东北大学全力打造数字、创新和共享平台,全方位助推沈阳两化深度融合,云计算产业园支撑沈阳智慧城市建设,大学科技园完成多项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现收入近120亿元。沈阳农业大学以科教兴农为己任,“国家超级稻育种”在东北稻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比传统温室设备成本降低55%,寒富苹果新增产值425.2万吨,农民收入超百亿元。
沈阳建筑大学引进开发国外先进资源和技术,助推沈阳绿色建筑发展。其搭建中德节能示范中心平台,潜心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研发,大幅提高节能率达80%,同时10余个城市区域低碳规划项目的推广应用,为沈阳绿色建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高端智库 助力沈阳改革试验区建设
寒假刚开始,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昭东教授和他的团队就深入到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王昭东说:“我每个假期都有一半时间是在企业度过的,主要研究轧制过程的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应的控制手段和自动化系统。”
2015年度,市委教科工委在沈阳高校全力打造专业化新型高端智库,助力沈阳改革试验区建设。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打造人才智库,专家智囊团建言献策3600余条倾力城市发展建设。撰写咨询建议类调研报告1200余篇,千余名专家学者活跃在沈阳城市建设各个领域。
去年10月,东北大学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东北振兴研究院”,力图破解“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困”。
2015年7月,教科工委在连续3年与沈阳师范大学开展深度研究合作的基础上,又以特殊资助项目——“以双服务为引领,深化沈阳高校改革与发展智库建设研究”作为未来建立沈阳高等教育决策智库重要前期基础性工作,效果良好。
实践证明,沈阳高校发展服务决策咨询体系建设,为沈阳高校发展和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校地对接 促进资源的强大集聚
2015年,全市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层次不断攀升,科技成果得到高层次开发利用。
2015年沈阳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140项,科研经费总额为25.91亿元。同时,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攻关,培育高层次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吸引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沈阳化工大学张建伟处长介绍:“学校连续三年为辽宁省部分县区选派‘科技副职’十余人。”其中,派驻康平塑编园区的葛铁军教授,担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从园区规划设计,到科学技术支持,助推园区飞速发展。
2015年度,沈阳高校累计有2130名专家学者参与社会服务6700余人次。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教授访学、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年吸引100余位院士和2200余人次专家学者来沈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工作。
2015年,沈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数量442个。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值预计超过50亿元。高校成为沈阳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
2016年,沈阳高校将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人才、科技、教育资源的强大集聚。(记者 封葑、杨主格)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