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天津:五年基本建成“一基地三区”

来源: 河北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2014年,天津市三条石有色金属铸造公司整体搬迁至新河经济开发区,与新河顺意机械厂合资成立河北途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精密阀门100万件。图为该公司质检人员检测待出口的阀门配件。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2015年12月28日,津保铁路正式通车,这是高铁列车即将驶出天津站。从此,京津冀铁路网因填上了“津保”这一笔,由以北京为圆心的半圆变为“铁三角”互通互连,实现了高铁“无缝连接”。 本报记者 赵 威摄

2015年7月28日,天津南仓火车站调车人员为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进行调车作业。北京铁路局自2014年7月开通运营的“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到2015年7月共发送货物3.3亿件,780余万吨。“京津冀货物快运”在京津冀区域的225个铁路车站和17个无轨火车站收货办理零散货物的快运业务,覆盖了京津冀地区140多个县市以及山东省、山西省的部分县市。

新华社发

(本版照片均为��

□本报记者 王 博

阅读提示

“强化京津双城联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与河北合作,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带。”在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

按照国家部署,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是天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一系列部署细化明确。

打造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

“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深化港口、机场合作,构建以海空两港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推进交通智能管理、运输服务、安全保障一体化。”这是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建设方面的设想。

在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交通”是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之一,其中,“打造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的设想颇受关注。

“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举措。

“天津要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当好先行官,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天津市交通运输委主任王福山在天津两会期间表示。

据介绍,天津今年要在交通领域实现五个率先突破,即在优化规划布局上率先突破,加快建设“八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尽快消除普通国道“瓶颈路”;在发展海空两港物流上率先突破,打造国际物流分拨基地,推动物流运输集散向物流交易集成转变;在完善航运功能上率先突破,推动航运保理、交易、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在运输服务协同上率先突破,积极推进ETC联网运行、区域交通“一卡通”、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在港城发展协同上率先突破,着力解决港城交通环境和交通矛盾。

港口方面,北京大学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评价,近年来,港口城市天津不断加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目的之一是要形成“北集南散”港口功能布局。

据了解,天津港的老化工企业将逐渐搬迁至南港工业区,该工业区位于滨海新区南部,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定位于建设世界级重化产业基地和港口综合功能区。

天津市南港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明向媒体透露,天津化工厂和天津大沽化工厂这两大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将于今年启动,预计耗资290多亿元。

“作为北京第二空中通道,天津机场今年除重点营销国内干线航班,加密二三四线城市航线外,还将实现远程洲际航线突破,力争今年开通至欧洲、美洲航线。”天津机场总经理阎欣在天津两会期间透露,今年,天津机场还将全面提升20座异地城市候机楼的服务功能。

2015年,北京到天津机场乘国际旅游包机的旅客约为66.2万人次,同比增幅达95.86%。截至2015年底,天津机场共建成城市候机楼20座,辐射京津冀辽鲁五省市,“空铁联运”车票报销服务已扩展到河北唐山、沧州等地。

在铁路和公路建设方面,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和津石高速公路,建成唐廊、蓟汕高速公路”。

连接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滨城际铁路是京津互通的又一通道,也是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客运网的组成部分。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前不久发布的环评报告书显示,京滨城际铁路全长171.744公里。其中新北京东站(既有通州站)至宝坻南站段与京唐城际共线,线路长度为73.97公里。而宝坻南站至滨海站为新建线路,线路全长97.774公里。

根据报告,京滨城际全线起自新北京东站,向东进入河北,然后进入天津境内。预计在天津境内,设立宝坻南站、京津新城站、北部新区站、滨海机场站、滨海站5座车站,宝坻南站将成为京滨城际和京唐城际的接轨站。

津石高速公路项目也备受期待。据介绍,津石高速公路建设工期预计为三年,建成后,石家庄至天津行程将缩短至两小时。

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升级转移,天津市将扮演好承接和疏解的双重角色。

“积极吸纳北京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互补、功能错位、合作共赢。”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天津市规划局局长严定中表示,今年天津将在市域总体规划调整深化基础上,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和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同时,完善功能疏解平台规划,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有效载体。

“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被看作京津两市合作的又一平台。于2014年启动建设的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占地约38平方公里,按计划,示范区建设将在15年内全部完成,居住人口达38万。

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目标,天津系列谋划已经成形。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主要途径。”据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介绍,未来几年,天津将加快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和创新中心,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争取在天津设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同时,还将组建天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力争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天津将助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地”。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肖松向媒体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家或将批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总体实施方案,重点突出北京国家创新中心、天津产业创新中心和河北省产业化基地的分工定位。

围绕这一议题,参加天津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进行了相关讨论。比如天津市政协委员管学斌代表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提议,加快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应考虑组建国家级的华北产业集团,成立京津冀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他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域隶属、条块格局,依照符合京津冀产业规划的同类产业特性,共同组建国家级的华北产业集团,将一省二市符合该产业的院所企业纳入产业集团,真正形成深度融合的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而成立京津冀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则是瞄准国家重点工业发展战略和世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集中京津冀科研院所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具有世界级的产业集团研究体。

如何破解金融、人才等要素制约,天津也将积极探索。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争取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和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这与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定位相契合。

“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的金融运营同城化、金融监管协同化、金融便利同步化,提升三地资源配置效率。”一位天津市政协委员建议,金融创新应大胆在京津冀区域先试先行。

五年PM2.5浓度下降25%

“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5%。”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述目标。

统计显示,2015年该市PM2.5浓度已比2013年下降27.1%。

治理大气污染要因地制宜。研究表明,燃煤污染是天津大气污染的主因,未来五年,天津将治理重点放在削减煤炭消费和减少扬尘上。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天津将进一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实现无燃煤化。

该市公布的一项监测显示,2014年,经过颗粒物源解析,扬尘对当地PM2.5和PM10的贡献率分别为30%和42%。

抑尘、控车,天津已展开行动,从2015年5月起,天津对烟尘、一般性粉尘的排污费征收标准进行大幅调整,同时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

治水也成为天津“十三五”期间生态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严格保护水源和水质,严格防治水污染,需要地方立法予以保障并予以规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天津两会通过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前,起草组曾赴北京市、河北省征求意见。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对水污染防治进行区域协作。”业内人士认为,《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对实现京津冀流域性水污染联防联控等具有重要意义。

“与周边地区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协作机制和统一协同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

“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交界地区水质断面监测,定期向北京市、河北省通报监测数据。”

“推动与河北省建立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中,京津冀联防联控是亮点。

“天津的地理位置以及水体的流域性特点决定,治理水污染需要区域上下游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业内人士指出。

此前,京津冀三地水污染联防联控已有探索实践。

从北京通州经河北廊坊入境的龙北新河和龙河,武清区河段两岸的居民生活生产受到下泄超标河水污染影响。今年1月初,三省市环保部门联合签署《凤河西支、龙河水环境污染纠纷联动协议》,成立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联合处置工作协调小组,开展防污工作,逐步改善河流水质。

相 关

协同发展

催生一批智库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2个专业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在保定市正式挂牌成立。

该智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京津冀三地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校联合发起,目前智库已有近20位专家,既有知名经济学家,也有来自三地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昉透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旨在联合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促进三地智力资源联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正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政府“外脑”的作用。

智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研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了解,此前,较为关注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是以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为主的民间智库,方迪早在2004年就已成立。南开大学教授周立群曾感慨,民间智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开始更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立足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库接连成立。其中,2015年,天津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牵头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智库。目前,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已有十多家。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但政策能否落实,落实效果如何,落实过程中有哪些新问题,都需要智库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业内人士指出,智库作为政府决策机构的必要补充,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是探索推进形成京津冀社会科学创新共同体。

“三地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众多而分散,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套机制,在一个筐子里解决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还要搭建一个平台——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网站。

有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相关智库进行横向科学考核和引导,以调动其研究积极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文/本报记者 王 博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