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货币放水是自寻死路 需求侧改革才是救命良药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摘要:通过人口政策调整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可以为中国提供大规模的优质需求。上述两个政策建议应该说是可行的,可以一举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文/苏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月份数据一出来,整个世界一片哗然。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季节调整后的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5万亿元,环比增速高达71.3%。这样的扩张力度,反映出我国经济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稳增长依然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问题是,现在不是强调供给侧吗?怎么需求侧放水了?这么稳增长合适吗?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稳增长呢?

稳增长还是要靠需求刺激

我国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说明的是,供给侧改革是必要的,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应该大力推进。

但就目前的稳增长来说,需要明确的是,供给侧改革是很难做到的。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产能过剩。应对产能过剩,可以从供给侧出发采取去产能的办法,但去产能导致的是增长率下降,它无法稳增长。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给;没有需求的增长,就谈不上稳增长;因此稳增长最终还是需要从需求一边着手。只要有足够的需求,经济增长率是可以提高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供给侧调整扩大需求。但把扩大需求的希望寄托在供给侧在目前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从供给侧着手稳增长,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通过创造有效供给来扩大需求。这条思路是看到了中国消费者在海外购物欲望强烈,所以希望通过提供有效供给把这类消费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理论上说,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在短期内做不到,原因很简单,这种有效供给的提供需要对国内的相关产业动大手术。比如是乳制品产业,我国的产能和消费需求都足够大,但中国老百姓就是不敢购买国货,因为国货可能有毒。如果能打消老百姓的顾虑,让中国老百姓购买国产乳制品,就可以拉动中国经济。但你怎么才能打消中国老百姓的顾虑?目前这样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以及对毒奶粉生产者的惩罚力度,无法让老百姓放心;而若想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以及对毒奶粉生产者的惩罚力度,依现在中国的立法、司法的实际,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此路不通。

第二种可能性是通过产业升级给中国老百姓提供档次更高的消费品,这同样是基于进口替代。这个同样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结构调整同样需要全面改革,为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这也在短期内做不到。

第三种可能性是通过减税或其他手段降低企业的实际成本,通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来刺激国内需求。这个可能性的效果受到三个约束,首先,减税那么容易吗?减什么税、减谁的税、减多少,都需要讨论,更重要的是,如果减了税政府支出怎么维持,这些都是问题。第二,即使减税,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况,幅度也不会太大,不能当真。第三,即使减税了,而且幅度较大,它刺激消费的效果还取决于中国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如果弹性大,则效果大,否则效果小。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况,我不相信中国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多大,所以也不能指望。

因此,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稳增长还是需要从需求侧着手。

稳需求不能靠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局面,有人又一次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了需求“强刺激”的政策建议。这个建议从需求侧着手,这是对的,但走凯恩斯主义路线是错误的。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降息来刺激投资的,但通过这种手段刺激出来的投资的质量是越来越差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鼓励居民消费来刺激需求的,但前者导致赤字,后者刺激出来的消费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低的。因此,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刺激出来的需求的质量都是越来越低的。长此以往,经济就将患上严重的“肥胖症”。实际上,产能过剩就是“肥胖症”的表现之一。世界各大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都出现了“肥胖症”,这都是长期采取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后果。“肥胖症”加重的结果,就是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或者债务危机。应该说,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难辞其咎。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本就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这样生死攸关的经济问题的,本来就不应该用于正常时期的宏观调控。但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长期化、常态化了,其结果只要经济有点问题,就想采取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来“熨平”经济波动。最后经济的自我调节、自我矫正功能被废掉,经济在凯恩斯主义“激素”的长期刺激下,畸形发展,虚胖严重,并且对这种“激素”产生严重依赖,离开它立即虚弱乏力,无法自立、自理。因此,目前的世界和中国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医源病”。

凯恩斯主义“强刺激”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中国就算是要稳增长,也不该依靠凯恩斯主义“强刺激”。宏观调控既要考虑短期,还要考虑长期,既要考虑它的好处,也要看到它的副作用。不能因为它对解决一个问题有效,就不顾其副作用。

用需求侧改革创造“强刺激”

毋庸置疑,目前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需求侧的“强刺激”。既然凯恩斯主义“强刺激”不能用,怎么办?还有别的办法吗?办法当然有。具体思路就是设法提供优质投资需求和优质消费需求。所谓的“优质”投资需求,就是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较高收益率的投资需求;所谓的“优质”消费需求,就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的消费需求。这种优质需求带来的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要创造这些优质需求,需要进行需求侧改革。我国现在需要能够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优质需求,这就需要创造大规模且可持续的优质需求。在我看来,中国目前至少有两个需求侧改革可以创造大规模的优质需求。

一个是人口政策改革。这个建议我已经呼吁了好多年。彻底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我国已经陷入严重的人口危机,少子化、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都将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严重问题,甚至中华民族都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所以,中国需要赶紧应对这些问题。鼓励生育的结果,是生育率提高,现在出生的孩子增加现在的消费,以及未来的劳动力供给,这就既有助于刺激现在的消费,又有助于应对未来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因此这种消费是优质消费。

第二个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这个建议我也已经呼吁了好多年。我国有26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如果能够治理好,就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同时增加中国的可用土地,相当于提高了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助于缓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的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问题。但这种治理沙漠不能以政府为主,否则就会形成大规模政府债务。

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机制,使得民间治理沙漠可以得到高收益,这种治沙投资就成为优质投资:它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给国家带来良好的生态,给中国老百姓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我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创新土地产权模式,比如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谁治理好哪一块沙漠,那块土地的所有权就归谁,这样,就可以用土地所有权以及治理好后这块土地上的产出来作为这种治沙投资的收益,来吸引民间投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保证治沙能够成功。治沙需要水的大量、持续供应,只要有了水,治沙就能成功。一个例子是,智利的一片沙漠,每年降水量只有0.1毫米,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但一场大雨过后,这片沙漠就成了一片花海。因此,治沙并不困难,我提出的解决水的大量、持续供应的办法是“东水西调”,即把海水净化后持续输送到沙漠中,形成无数个人工咸水湖,湖水蒸发后再降下来就成为淡水。我国已经有了“南水北调”的经验,所以从技术上说,“东水西调”没有任何问题。因此,这一政策是可行的。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创造优质投资,而且由于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27%,因此治理沙漠所需投资规模也就很大,足以拉动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通过人口政策调整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可以为中国提供大规模的优质需求。上述两个政策建议应该说是可行的,可以一举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但令人遗憾的是,好的政策建议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最后可能失效。比如调整人口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爆发,我就提出了“通过彻底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来拉动经济”这个建议,中国老百姓那时还是有生育愿望的,那个时候如果采取,应该会有较大的效果。如果用这个政策代替“4万亿”,现在中国经济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个政策一直没有被采取,到现在,老百姓新的生育文化已经形成,即使鼓励生育,生育率可能也无法提高,这个政策的效果可能也就大不了。近两年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非常让人失望。可以说,中国生育率自发性超低的局面已经形成,生育率回升已经难以做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在慢吞吞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到最终彻底放开甚至鼓励生育的时候,这个政策基本上也就失效了。

大规模国土绿化也一样,应该尽快采取。否则,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加重,中国自身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民间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政府全面改革的信心产生动摇,这个政策一样会失效。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肉要及时吃,不要等到肉馊了才拿出来吃。中国展开需求侧改革,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来源于作者搜狐博客,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