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丽强)在乡镇社区建设“国医堂”,综合医院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3月10日召开的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要求,石家庄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提供可复制推广的鲜活经验。
2015年,我市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长安区等3个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的乡镇卫生院、9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在公共卫生领域,市卫生计生部门组织专家在50个托幼机构开展了中医药儿童保健技能培训,累计受益家长6800余人次。依托市疾控中心开展了高血压中医药干预、流行性感冒中医药干预和小学生近视眼中医药干预项目,受益人群达5100多人。
在新农合领域,我市出台了中医药服务倾斜政策,在执行新农合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制定了《部分中医优势病种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试点新农合补偿方案》,在6个县(市)开展试点。规定慢性心功能衰竭、脑血管病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0个中医优势病种进行新农合门诊就医时,按规定的中医药方式接受治疗不设起付线,补偿比例按照就诊定点医院住院比例进行报销,年度封顶线2000元。实施以来,累计已有4700人次享受政策优惠,报销金额530余万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