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振发 通讯员申贵飞)5月4日的赤城,桃红柳绿。在龙关镇三街村文化广场上,夜幕刚刚降临,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音乐响了起来,秧歌扭了起来,健身操跳了起来,各式健身器材上男女老幼一边锻炼一边说笑着。
“是县文广新局给我们配备了服装和拉杆音箱,安装了健身器材,晚饭后大家都可以运动运动了,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感情。”正在扭秧歌的李艳平说。
近年来,赤城县文广新局主动适应新时期农村需求,多举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实施“3+3文化惠民工程”。针对最受农村欢迎的文体设施和服务项目,他们为260个村配备了锣、鼓、镲及表演服装、拉杆式音箱等文体健身用品;为295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体设施;为6个村的地方戏剧团配备了戏服和伴奏设备。在每年的送文化下乡中,全县18个乡镇都要演出1场歌舞、5到20场地方戏,每个行政村都要放映12场电影。
发展壮大民间文体组织。重点扶持了县光辉晋剧团、水磨湾河北梆子剧团等五家民间演艺团体。积极发展基层社会文体组织,并组织文体骨干培训班。现有基层文体组织数十个,农村秧歌队、舞蹈队数百个,形成了日常文体活动基层社团自己组织,重大节庆活动全县统一组织的运行机制。
“我们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旨在满足基层群众最基本、最朴实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农村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红利’。”该县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将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基层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让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