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丹东:农业调结构 “调”出脱贫致富路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5月的丹东乡村,春耕正酣。通往宽甸青椅山镇梨树园子村的公路旁,一大片土地上齐刷刷地竖立着一排排菌棒。

“这是我们今年发展的地栽木耳项目,是我们村贫困户脱贫的希望啊。”村党支部书记楚士军指着眼前的菌棒告诉记者,梨树园子村是贫困村,今年的任务就是要摘掉贫困帽子。地栽木耳冬天制菌棒,4月中旬放到大田里,下月中旬就进入采摘季。“这项产业的所有收入都将分给贫困户,每户可年增收三四千元,明年会更多。”楚士军说,村里有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亩地可得500元,卖木耳有收入,采摘时还可到基地打工,每天又能收入百八十元钱,脱贫的希望近在眼前。

贫困户刘富有以自家的10亩地入股,每年可得5000元收入,同时还能得三四千元的木耳收入,他家今年就能脱贫。提起由种玉米改栽木耳,憨厚的刘富有说:“地栽木耳能带来这么高的收入,全靠农业结构调整给我们贫困户‘调’出了致富路。”

梨树园子村只是丹东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眼下,通过农业调结构,为农民“调”出脱贫致富路的行动,正在全市各乡镇展开。

据了解,现行贫困标准以下的4.4万贫困人口,大部分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到2018年,丹东将实现12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产业脱贫是关键。丹东扶贫办和宽甸满族自治县已制定出相应的产业脱贫目标和规划。

“调”向高效作物

最近几天,在凤城市鸡冠山镇陡岗子村,数十位工人将育好的软枣猕猴桃苗栽到一片地里。现场负责人李明田说,今年他们准备发展120亩软枣猕猴桃,3年后就能见效益,对农民来说增收在望:农民将土地出租,每亩地年可得三五百元收入,到基地打工,每月净收入两三千元。采访得知,我市承担包扶脱贫任务的各单位,正积极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产业等,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北江村曾是宽甸最贫困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2人。丹东市农委依据北江村的气候特点,无偿提供贫困户银白桃、苹果、大榛子树苗,仅银白桃就栽植了360亩。贫困户初围军承包了50多亩山林栽桃,他说等桃子成熟了,他就摘掉贫困帽子了。“丹东已建立起优质稻米、优质草莓、寒富苹果、燕红桃、蓝莓等十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均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市农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调”向现代牧业

绒山羊、中华蜂、沿江牛、辽宁黑猪……是丹东特色畜牧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也是丹东调结构、产业脱贫的方向之一。“贫困户养一只羊,光是羊绒保守说能卖250元钱。再加上羊羔和出售活羊,两年之内不仅能脱贫,还走上富裕路。”宽甸永甸镇永甸村党支部书记于成利介绍说,今年永甸村建设绒山羊养殖基地,目前存栏300多只,计划发展1500只,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从山羊销售收入中每年分得1000元钱。有养殖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可得到不低于20只的母羊饲养,由基地提供饲料、负责销售,两年后达到一定种群时,产出羊羔三七分成,贫困户得七。“通过两年时间繁育,每户贫困户可得到50只羊羔,如果发展到百只,一年收入五六万不成问题。”于成利说。

 

“调”向旅游产业

 

丹东山美水美,过去大山深处的农民不懂得旅游经济,“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如今,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即使大山深处的镇村也开始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宽甸双山子镇台头子村虽说地处大山深处,可守着天桥沟景区,村里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让大山里的贫困户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每年春秋两季,村里的农家乐家家爆满。即便到了冬季,来滑雪的游客也要到这里品尝一下杀猪宴。青山沟镇钟家堡村启动了“万花谷”生态旅游项目工程,发展观赏花卉种植1000亩,青山沟村发展百亩葡萄采摘园项目……农家采摘不仅带动了一方旅游发展,还鼓了农民的口袋。

农业调结构“冲锋号”已经吹响,丹东各地各部门正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把优势作物调强、把区域布局调优、把经济效益调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