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楠)一条胡同中的50多家商铺,八九成都是“开墙打洞”建起来的。今天上午,记者从东城区东四街道了解到,既是“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的东四三条到八条内,竟有“开墙打洞”357处,近200处都用于经营。经过对“开墙打洞”的封堵,东四三条到八条将统一恢复成元、明、清时代的仿古风格,每条胡同会各有不同特色。胡同周边还将增加停车场,“目前正在调研中”。
上午10点,记者从东四六条西口进入,沿着胡同一路往东步行,只见施工人员正在对56号一个修家电的小铺进行封堵。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对着胡同的一堵墙被强行拆出了一扇房门,屋里面堆着电器。施工人员拆下小店招牌后,开始用红砖砌墙封堵。记者注意到,封堵后的红砖并没有立刻与周边统一,抹成灰墙。“之所以没有立刻抹上灰,就是为了让裸露的红砖墙对其他开墙打洞的商户起到震慑作用。”东四街道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红砖外已经预留好今后贴仿古瓷砖的位置,以方便今后胡同整体改造。
早在1990年,东四三条至八条便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但据不完全统计,东四三条至八条区域内开墙打洞共357处,其中近200处用于经营,占比超过50%,主要业态有小超市、小饭馆、小菜站、小装饰建材、小理发店等,另有居民自住、车库、办公等不同形式。
其中,东四六条胡同内有学校、医院、酒店等,是最为繁忙的胡同。“聪明”的商家除利用原来的民居门脸外,更多的是“开墙打洞”从事起了经营活动,在六条两侧开设了50多家商铺,有小烟酒超市、小饭店、小五金建材店、小烧饼铺、小菜店、小理发店等。
东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开墙打洞经营的业态,不同程度存在噪音扰民、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房屋安全,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价值逐渐衰退和流失,历史文化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一位胡同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商户在这儿经营最长的已经有十余年,也有不少是近些年新开的商户。胡同里的个别居民为了个人利益擅自拆改,将住房改为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谋取私利,既有公房也有私房。开墙打洞“伤”了地区的历史风貌,也“伤”了胡同的安静与邻里和睦。
东四街道负责人表示,封堵后,东四街道将对胡同外立面、窗户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并结合“静胡同 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业态提升规划,对胡同业态进行品质提升,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街道将与相关执法部门、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合作,共同监督加强监管,防止反弹,恢复胡同原有的历史风貌。J204刘航摄 J214
追踪
石雀胡同拆了“新二层”
本报讯(记者张楠)上周,本版以《胡同里冒出不少新二层》为题,对紧邻簋街的石雀胡同内“冒出”的不少二层、三层违建小楼一事进行了报道。今天上午,当记者再次来到石雀胡同时发现,石雀胡同13号院内前不久还在加班加点加盖的二层违建已经被赶来的执法人员和施工人员敲掉了一半,即将恢复成原本的一层平房。
在政府大力拆违并承诺新违建“零增长”的同时,石雀胡同内却频现违规加盖的二层或三层小楼。记者在前期采访中发现,石雀胡同13号院内一处70多平方米的平房,被整个扒掉重建,几个月的工夫就盖起了一栋占地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今天上午9点,13号院门前堆起半人多高的建筑垃圾渣土堆,整片的灰色瓦片和崭新的天蓝色外保温层被从违建上扒下来。整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的二层小楼,屋顶被整个掀掉,二层的墙壁也已经砸倒,成捆的钢筋被抽出放在墙角。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城管执法队政治教导员李震告诉记者,石雀胡同13号院内的违建二层是今年开始建设的。早在今年5月份,城管队员便接到举报,称有新生违法建设。赶到现场后,当即责令其停工。次日,队员去复查,却发现现场依然存在施工行为,于是再次责令停工,并扣押了施工工具切割机、打磨机等,并留置了权利告知书。但随后,施工人员又偷偷继续加盖。J204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