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小妹)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本市将在助产机构开设孕期营养门诊,由产科或营养科医护人员组成,每周至少出诊两次,今年年内启动第一批16个门诊,三年内完成全市助产机构孕期营养门诊全覆盖。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孕产妇数量逐渐增加,为确保高危孕妇的孕期营养问题得到管理,市卫计委提出开设孕期营养门诊,并在2018年覆盖全市助产机构。市卫计委老年与妇幼健康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说,在今年年底前,北京16个区要至少各有1家助产机构完成孕期营养门诊建设,这意味着,孕期营养门诊年内至少开设16个。明年,各区50%以上助产机构应完成孕期营养门诊建设,提供咨询与诊治服务。第三年,也就是2018年,各区所有助产机构均开设孕期营养门诊,提供咨询与诊治服务,实现孕期营养门诊在助产机构的全覆盖。
孕期营养门诊应由产科医生/营养科医生为主导,辅以助产士/专科护士承担。每周至少出诊两次。有条件的助产机构可以由内分泌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为孕期营养门诊提供固定场所,并配备明显标识,场所面积可根据各助产机构分娩人数进行设定。
市卫计委介绍说,孕期营养门诊工作主要包含孕期营养知识的普及,对存在营养高危因素对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帮助孕产妇合理规划饮食,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减少妊娠风险,促进自然分娩。
具有营养方面高危因素的孕妇是孕期营养门诊的重点患者对象。孕期营养门诊应当对贫血、妊娠期糖尿病、超重、肥胖、低体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体重增长不适当以及合并基础疾病(内分泌代谢病、胃肠道疾病、其他营养相关疾病)的孕妇进行有效指导。市卫计委表示,对这类营养高危因素孕妇的管理率要达80%以上。
此外,孕期营养门诊还将与孕妇学校合作,在孕妇学校中开展孕期营养课程,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孕期营养知识健康宣教,确保高危孕妇的孕期营养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管理,并对助产机构产科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此实现孕期营养相关的妊娠结局逐年改善,巨大儿、贫血、小于胎龄儿发生率每年呈递减趋势,因营养因素(如巨大儿、超重肥胖孕妇)导致的剖宫产率逐年下降。
相关新闻
工会三年创建千余家“妈咪屋”
本报讯(记者 王薇)本周是世界母婴喂养周,昨天,北青报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历经三年,由市总工会主导建立的母婴关爱室(妈咪屋)已经达到1030家,涵盖了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经济园区、商场、银行等。今年,市总工会还将拓展服务内容,推进“妈咪屋”的标准化、精准化。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4年开始市总工会就倡导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在女职工较多,条件较成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建立“妈咪屋”,为哺乳期的背奶妈妈们提供一个卫生、温馨的环境。
目前,全市“妈咪屋”已经达到1030家,涵盖了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经济园区、商场、银行、医疗机构等多中场所。其中,用人单位内部达到916家,对社会开放的114家。8月底还将有200多家单位的“妈咪屋”被授牌。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