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体育 > 正文

什么成就了“多金王”?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 王伟宏 马征

不出所料,在北京时间8月8日凌晨举行的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中,奥运会“四朝元老”吴敏霞携手施廷懋,连续第四次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这也是她个人的第五枚奥运金牌,从而追平了体操名将邹凯,与之并列成为中国军团夺得奥运金牌最多的选手。她的成就也让我们对于中国体育制造出更多的“多金王”充满期待。

5金, 奥运史上的传奇

提到奥运会的“多金王”,人们的第一印象绝对是美国泳坛巨星菲尔普斯。8月7日,他帮助美国队夺得4×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后,个人金牌数达到19枚,更“恐怖”的是,这个空前的纪录未来几天还有增加的可能。

纵观现代奥运会120年的历史,共有29名选手获得过6枚及以上的金牌。其中除了菲尔普斯外,获得过9枚金牌的有4人,8枚和7枚同为5人,6枚14人。获得过5枚金牌的,包括邹凯和吴敏霞在内共有30人。

乍看起来,吴敏霞的5枚金牌,在奥运会历史上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毕竟有59人达到了这一高度。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也在无形中给人一种“很容易”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绝对是个极其了不起的成就。想想看吧,120年来,全世界参与体育训练的人数恐怕要以数亿乃至数十亿计,但参加奥运会的又有多少?能够夺得奖牌已然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级”明星,更不用说夺得金牌了,更何况还是夺得5枚金牌?

而放在国内体坛,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的32年间,更是只有吴敏霞和邹凯两人而已,名气更大的诸如李宁、邓亚萍、郭晶晶、孙杨等都没有做到。虽然也有人质疑吴敏霞的5金是靠“资历”熬出来的,但在一代新人换旧人颇为频繁的当今体坛,能够连续4届参加奥运会且均保持巅峰状态,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算上这枚金牌,吴敏霞在奥运会上共夺得了5金1银1铜,除了追平邹凯的纪录外,还打破了此前由她和李宁、郭晶晶共同保持的中国选手奥运奖牌最多的纪录,她还是奥运跳水单项金牌最多的选手,以及跳水单项奥运最长连冠,连英国BBC都被她的这一成就震惊了,直呼“不可思议”。

赛后央视记者问吴敏霞:“有人说你是传奇,有人说你很伟大,你自己怎么看?”对于这个有点敏感的话题,一贯低调的吴敏霞回答:“应该……挺伟大的吧?”

哪些因素决定“多金王”

在探讨中国如何制造更多的“多金王”之前,先来分析一下“多金王”产生的条件,以及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自然是本身需要具有绝对的实力,这也是成为“多金王”的首要条件,毕竟竞技场上容不得半点虚假。

第二个因素便是尽可能多兼项,这也是极重要的方面。考虑到各个项目的特点及人类先天条件的限制,一般兼项较多的选手会产生在游泳、田径、体操、击剑和射击赛场。事实上,获得多金的选手,基本也是出自这几个项目,排名前15位的“多金王”,更是有10人出自游泳和体操。

第三个因素是成名要早,运动寿命要长。只要站久了,舞台终究是你的。以菲尔普斯为例,他15岁参加奥运会,从第二次奥运之旅开始敛金,直到昨日再次捞到1金。

中国如何制造更多“多金王”

中国体育在奥运会上有望争金的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柔道、跆拳道、田径等。举重、柔道等重竞技项目不存在兼项一说;乒羽虽是金牌库,但更新换代太快,即使是邓亚萍、王楠、张怡宁这样堪称划时代的选手,也只拿到过4枚奥运金牌;射击成名可早,运动寿命长,还能兼项,但也是偶然性最大的项目之一,奥运史上最牛的射击选手也只拿过5枚金牌。

所以,“多金王”还是要在游泳、跳水、田径、体操中讨论。田径不必说了,基本上是欧、美、非的天下,中国最乐观时也就是1—3个冲金点。中国游泳虽然奥运冠军不少,但之前囿于体能等多方面影响,一般很难在兼项中同时取得好成绩,更不用说考验整体实力的接力项目了。如此一来,中国最有可能产生“多金王”的,只剩下了体操和跳水,邹凯和吴敏霞正是出自这两个项目。

“多金王”的产生还是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加大基础大项田径和游泳的投入,引进更多的人才和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储备丰厚的后备力量,整体实力和厚度增加了,成绩自然水到渠成。尤其是游泳,现在中国在部分单项和接力项目中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如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假以时日,必将与体操和跳水鼎足而立,成为中国体育“多金王”的沃土。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