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财经网讯 为对接国家战略,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首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论坛16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据环渤海财经网了解,本次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协办。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并分别致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主持,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约500位嘉宾出席了论坛。
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致辞
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举措。通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突出自身发展优势,突破各个城市各自的资源瓶颈和约束,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已有多年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希望长三角城市群借国家规划发布的契机,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希望长三角区域的社科研究机构和各类智库多研究回答推动规划落实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致辞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城市群已经成为支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增长极。前不久,国家出台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对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作出了总体部署。本次论坛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将对长三角城市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持和协作。当前,上海正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共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建设长三角网络化城市群》的主旨演讲。
徐匡迪以回忆入题,作为浙江人、江苏女婿,又在上海工作多年,他对长三角有很深的感情。从历史上说,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就密不可分,自开埠以来,上海工商业的基础就在长三角。他表示,在新时期提出“发展长三角城市群”非常有战略眼光,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长三角建成一个网络化的城市群,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徐匡迪在演讲中回顾了人类城镇化历程及上世纪大国城镇化的几次浪潮。他指出,都市带、都市群,最早出现在1915《演变的城市》一书中。在1957年让·戈特曼在美国《经济地理》杂志上发表的《大都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后,被广泛使用并讨论。他介绍了世界六大城市群,包括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概况及特色。
回顾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徐匡迪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为人口集聚的三大城市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集聚增长的浪潮由南向北推演。
然而,由于人口向三个地区集聚,大城市交通出现了“全面拥堵”现象;特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中形成了“职住分离”的“睡城” 导致钟摆式的交通,加剧了交通阻塞现象;大都市集中的地区还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人口、资源、资本要素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特大型城市的无序发展,“城市病”问题突出。发达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城市群现象的出现并以此化解“城市病”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他指出,2014年5月20日,习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说,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要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什么习总书记提出长三角要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徐匡迪分析说,第一,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产业与高新技术重要集聚地,同时长三角还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一个龙头;
第二,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宁波等地聚集了我国重要的科研院所,我国985著名高校的前10名长三角地区就有5所,国内一百所211大学长三角有23所。长三角也是两院院士最集中的地区,总共有科学院院士173名,工程院院士153名。
第三,长三角的网络化功能体系(多中心、多层次、专业化)以及沿发展走廊、核心地区外溢辐射的效应已经日益显现;长三角城市群的企业双向投资网络日益密切,长三角(15+1)城市功能联系趋向网络化。比如制造业的网络在长三角扩散,特别是最近向苏北和皖江地区扩散,上海对合肥、温州次核心城市辐射力增强,以杭州、南京为核心的次结构走向成熟;长三角的现代交通联系网络基本建成,重要的网络节点有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沙、南昌、济南、青岛、无锡、合肥、宁波;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本底及生态修复,包括5片生态保护区、4条重要生态廊道……这些优势条件都体现了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最成熟的城市群。
徐匡迪表示,长三角地区今后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和产业的外溢效应,建成网络化、高技术、产业互补的经济高地,参与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同时,长三角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同和四化融合的发展,并且要将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的保护、绿色隔离带的建设放在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位置。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主持
开幕式之后,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围绕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处副处长相伟
相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解读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处副处长相伟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了扼要的解读。
由于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不够全,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划》开篇就将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正处在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定位下,首先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对城市群的内部做了分区。相伟认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除了网格式还有开放型和扁平式。他表示,“通过一体化的城乡体系打造扁平式的结构,这就是我们长三角地区规划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产业问题,相伟肯定了创新的力量,他指出用创新取代产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思想是从产业链来贯通创新链,从创新链生成产业链。
相伟介绍说,规划中提出来要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基金,即在各个城市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建立一个基金,主要作用是落实三级运作机制下确定的事项,使政府手里能够有一块资金能对区域内有影响的事情实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
最后,相伟强调了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创新和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并把它的经验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复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庆五
王庆五: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庆五认为,就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要把握好城市群运行规律,才能深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王庆五认为,首先要从城市群之间内外部联系来认识和把握规律,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区域空间和城市体系的一个节点,是聚集力和扩散力博弈均衡的产物,不能凭借行政手段去人为封锁割据;其次,就新型城镇化而言,要让有条件的城市落户的人进入城市,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再次,要从城市群的竞争力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规律,城市群是多元城市主体和经济社会要素的分工协作、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联合体。
在谈到江苏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时,王庆五指出,江苏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已经成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江苏正在创新发展特色,以市场为主要推手,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调查显示,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人才竞争力也上升到了全国第二位。江苏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此外,江苏通过积极承接上海高端产业转移,将制造业主动与上海服务业对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最后,在谈到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时,王庆五指出,通过多种渠道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来推动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完善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分税制模式;采取股权投资模式,根据股权份额分配开票收入;合作地双方财政通过协议商定一定期内开发区的收益分配标准。另外,还需要加强沪苏浙皖联合,推动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三省一市共同建立长三角科技示范区。
王庆五建议,“要率先在创新理念、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大胆的先行实验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探索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财政、税收、金融、风险投资、环境资源和人才等相关的政策。”
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伟斌
张伟斌: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翼
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伟斌在发言介绍了近年来浙江省围绕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一是基础设施互通互联进程加速;二是市场体系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新成效,全面展开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通关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区域大通关协作,复制推广上海“单一窗口”建设经验;三是公共服务供给共享持续深化,继续推进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技术转移系统等五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四是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定区域车辆、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大中小燃煤锅炉、炉窑及黄标车辆等淘汰力度,全面落实《长三角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
张伟斌表示,下一步浙江省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落实和推动《规划》在浙江的实施,围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的定位,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长三角城市群的新使命,从新型城市化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开发平台建设、生态屏障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着力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
具体表现为:一是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对浙江纳入《规划》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8市,从城市发展基础、环境容量、文化特色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他们的发展定位;二是协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发展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环杭州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三是合力构筑“绿色长三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四是连通打造城市群支撑体系,加强“十三五”基础设施有关专项规划对接,确保区域性重大交通、能源、信息等项目同时纳入相关省市规划。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
黄仁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方向与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在发言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在全国来说发展水平比较高。他和大家分享了关于长三角几个一体化的认识。
第一,基础设施一体化。他举例说,长三角从4小时的圈到2小时的圈,现在基本上2小时都可以达到。以上海为中心,到南京不到2小时,到宁波也不到2小时,到合肥2个小时左右。黄仁伟表示,同城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在世界上也较领先。
第二,产业一体化。由于上海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迅猛的上升,上海的一些传统产业基本上没有优势可言,一定要向长三角大规模的转移。而安徽它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很低,资源优势又是很明显,因此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可以大规模发展。
第三,金融一体化。长三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资本自由流动,但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浙江、江苏的民营资本,可以更充分地在长三角里流动。如果资金一体化、金融一体化不能实现,长三角的一体化,从基本上就没有实现。
第四,科技创新一体化。教育部说要做八所世界级的大学,三所在北京,五所在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很多国家、世界级的实验室开始落地。他建议,“不能划地为牢”,落地的实验室在长三角地区不重复建设,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可以为整个长三角都充分使用。
关于“一体化”下一步要怎么走,黄仁伟也提了一些想法。
第一,科技创新一体化。他认为应该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主攻方向,包括:科研中心的硬件设施的一体化、科研创新风险投资流动性的一体化、人才一体化。
第二,产业一体化,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向整个长三角布局。他建议,应该提早统筹,避免出现新的产业互相残杀。
第三,自贸区一体化。他认为,长三角的港口群应该形成一个大的自贸区,把上海的自贸区扩散到长三角,特别是长三角港口群区。
第四,生态一体化。现在还是有一些孤立的生态区,例如太湖,应该包括黄山和天目山的上游,也包括长江口的下游,光说太湖沿岸,生态是保护不了的。
最后,社会治理一体化。他说,比如上海的安亭和江苏昆山的花桥,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治理是分开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再比如说南京,它的江北新区已经快到安徽了,很快就会进入安徽。这些微观的一体化现在还没有考虑,其实它们更加重要。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俊龙
杨俊龙:对安徽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思考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俊龙以《关于安徽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思考》为题做了报告。他提出了两个“再认识”。
首先是对长三角的再认识。他表示,目前长三角是世界上已形成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但长三角城市群地均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城市群提出了五大任务,其发展目标在于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到2030年把长三角地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将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而这一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也将产生带动沿江辐射南北的巨大效应,对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他表示,对安徽与长三角关系也有了再认识。安徽与长三角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建国后安徽省长期隶属于华东行政区,在1984年召开的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上,安徽作为省市与会。1990年7月,在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两个月之后,安徽更是果断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成为第一个响应浦东开发的省份。
他指出,在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提供,劳动力和人才输入方面,安徽与长三角地区长期合作。2005年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2015年在合肥举办了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2016年国家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八市列入其中。目前安徽正全面融入长三角,全省将再兴建18座过江通道,建设城际铁路,扩大企业股权和分红试点范围。同时,分工协作方面,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立生态区域协同保护机制。
他表示,多年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一直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致力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举办了多次与长三角有关的论坛,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关长三角的论著。未来安徽省社科院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长三角及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为早日实现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作出应有的努力。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
罗宏杰: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构建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在主旨报告中表示,构建长江三角洲创新共同体,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他建议要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及联动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思路、重点项目、工作步骤和配套措施等;要健全区域高教资源共享机制,打破体制壁垒,积极鼓励并推进多形式、多类别的校际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域内相关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跨校选课,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第二,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他表示,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新一轮发展的机遇,要率先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试点,要通过构建普通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的体系,推动高校合理定位、有序发展,改变以往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大而全,“同质化”的现象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要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等。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发展智库。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过渡期以及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新常态”时期,改革发展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复杂,对政策的科学性、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上海研究院落户上海大学,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发展智库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库总体呈现“有量缺质”的状态,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如何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的共同体,需要区域智库自身提高思想认识和投入,也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上清扫舆论、资金、人才、决策等体制障碍,培养一批高端新型智库,打造中国智库体系和智库联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吴先满
吴先满:长三角省市域内一体化融合发展经验提炼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吴先满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最重要的首先是它的均质性,这是一体化重要的初始条件。其次是在体系内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要相对的接近。其三,体系内技术、文化、意识、消费习惯和水平也能大体相近。这是通过国外经验比较借鉴得出的结论。
他说,这些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协同、一体、融合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进展,表现在:第一,都市圈的发展有了稳步的推进,同城化已经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发展趋势;第二,共建园区广泛的开展,区域联动促进了融合发展;第三,多种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实施以后,运用改革来推动长三角的协同发展,亮点频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第四,生态补偿机制在进行探索,区域联合对环境治理的能力在逐步的增强;第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在逐步的提升,区域一体化效果在显现。
他表示,长三角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过程中,要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坚克难。为此他提炼总结和深化了以下几点:
关于推进一体化策略方面,一要区域联动;二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以技术扩散、产业分工,市场化为动力,在“四化”良性循环、共生演化中实现城乡共赢;三要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注重点轴面的开发模式。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要确立五个保障机制:制定实施中央与省区层面的规划、建立一体化的经济合作机制、一体化的市场融合机制、跨区域的共同投资基金机制、一体化公共服务的机制。
他也肯定,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与实践中各城市都做了积极的努力:上海在强化以经济区域来代替行政区域,努力发挥在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江苏在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布局;浙江围绕都市圈、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补偿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安徽也在强化皖江对皖北的支持。正是由于这些努力,这样一些积极的探索,才使得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融合协调发展,能够走上今天这样一个深入的发展阶段。
最后他建议,首当其冲的是,在率先一体化融合发展中,要努力形成区域共同治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其次,要强化以都市圈共同体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合作;笫三,要努力构建公平合作的城市关系,突出市场化的力量;第四,要努力建设一种有效的市场主体诉求表达的渠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是否能法效京津冀成立中央专门办公室,在国家层面上能有类似的组织协调机制出台,可能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融合发展。
上午论坛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晋保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闭幕式讲话
李培林: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将重塑“大上海”
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将重塑“大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在闭幕式讲话上总结了研讨成果。他表示,选择这一主题是基于国家战略、互联网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需求。他认为《规划》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大思路:
第一,“大网络”将重塑大上海。在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上海的创新与发展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局部性的政策举措去突围,已经受到各种限制。《规划》为上海送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他指出,根据规划要求,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与周围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同时,全面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可以预见,在我国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竞争中,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一定会抢得机遇,朝着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迈进。
第二,“大基础”将优化大上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大网络”将使上海引领经济雁阵,衔接左右两翼、长江经济带和“一路一带”,再次给上海送来领先创新的经济动力,源源不断的进取底气。
他指出,碍于行政区划的人为分隔,长三角城市与上海之间的经济社会要素流动和交易仍然不够充分,造成不利于彼此发展的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这种行政分隔带来的“县域竞争”,优点是自由灵活,有利于经济发展初期发挥各地的优势、百舸争流,不利的是分流了原有的网络优势,造成各地低水平同质化恶性竞争,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遭遇产业天花板,不利于产业的升级进步。
他表示,与相关经济腹地主动合作,重新谋划和构建连通整个长三角的“大基础设施”正是破解碎片化的“县域竞争”的最有效手段。这方面,舟山市在积极谋划“北向大通道”,宁波希望修建直通上海的高铁,都迫切需要上海的积极回应。通过覆盖长三角的“大基础设施”,将有效疏解上海经济社会的非核心功能、有效降低伤害上海营商环境的资产价格、优化和提升上海经济竞争能力。
第三、“大数据”将提升大上海。与硬件的“大基础设施”同样重要的是,打通长三角的“大数据”平台。他表示,大数据”平台既能充分发挥上海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地的产业链优势,又会将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一路一带”整合、拓深拓宽为支撑上海向全球城市升级的经济腹地。这方面,从既有产业基础的角度说,是上海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急起直追的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极,也是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规划定位要求;既符合产业利益,又符合国家的区域经济战略部署。
第四、大上海带起世界级城市群。《规划》的目标,是将该区域的68座城市培育为可以参与世界城市群竞争的中国城市群标杆。其中,国家战略对上海的要求和期待是明确的。他表示,大上海只有开放胸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与整个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互利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找到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在提升自身优势的同时,真正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与兄弟省份携手将长三角地区带起为体现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世界级城市群。
李培林最后总结了三个问题供与会者思考:
第一,怎样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他指出,尽管上海在《规划》中具有核心龙头地位,但怎么落实,谁来落实,各地方如何协作,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探索。举办此次会议就是希望能由学界出面组织平台,进行充分交流,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落实规划。
第二,怎样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意义。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新的增长级,还是重在互联互通,这对这整片地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分析说,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实体经济艰难、劳动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压缩等问题,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他指出,过去我们依靠有活力的产业才吸引了资本、人才,一旦这些缺失了,就可能面临资本和人才的流失。所以我们要打造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城市群,我们要把它建立起来,成为引领全国的示范。
第三,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既要考虑打造它的经济圈,也要考虑打造它的社会生活圈。李培林表示,都市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圈,只有把社会生活圈建立起来才能够持久。他指出,现在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两小时内的交通圈,在这样一个圈内,生活应该是互联互通非常紧密的。但现在城乡分割、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等各种分割,使目前的状况无法顺应发展大势。
他希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论坛继续办下去,“这个论坛不是一个空谈的‘茶馆’而是能够拿出可行具体的方案来推动现实的发展”。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