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王晓乐、皮家琪 记者周万良)今年以来,渤海新区以项目为抓手,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潜力大、拉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为前提,不断推进新常态下产业逐步升级、经济加速腾飞。1—7月份,渤海新区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428个,同比增长386.4%,总投资1946.6亿元,同比增长297.7%。截止到7月底,开工项目139个,竣工项目59个,续建项目74个,总投资1006亿元。
渤海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启动了现代服务、金融服务、电商创业、文化创意、中欧科创合作、大学创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双创中心”建设。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重点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等16家科研机构和3家院士工作站落户该区。累计申请专利11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余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3家。渤海新区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办法(试行)》《渤海新区关于聘请专家顾问加快柔性引进海内外智力的实施意见》《渤海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科研环境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全力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到目前,该区引进博士学历以上人才突破100名,拥有“千人计划”专家2人,院士5人,硕士研究生级学历近千名。还有21名清华大学博士后到渤海新区挂职。
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开辟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私募债券、PPP、基金等融资渠道,为开发建设提供持续资金保障。设立渤海新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沿海发展投资基金、港口发展基金、信银股权投资基金等四只基金,规模达230亿元,重点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首个总投资53.3亿元的黄骅港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及滚装码头PPP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该区融资规模达到164.68亿元,到位资金53.77亿元,预计全年融资额度达220亿元。
推进机制创新,提供环境支持。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口对外、一章审批”。建立严格的公共资源交易周通报制度,设立“中介超市”,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阳光政务,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环境。推行“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制度,把部门工作交给投资者评价打分。实行“四个干”跟踪问效,严格“点评问责”,建立健全一线用人、后备干部等系列制度,全面激发全员参与服务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渤海新区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重点推进落实了总投资3090亿元的336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年内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将达到200个以上。围绕传统产业提档上项目。其中,美国嘉吉投资的嘉好粮油、中海油安全环保与清洁燃料升级等总投资205亿元的51个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或投产;国内最大吨位的中冶非公路矿用自装车、中亚沧州特种设备制造1500台(套)化工装备等总投资632亿元的120个重点项目如期开工;由中国500强企业和中国石化十大代表企业之一的湖北宣化集团推进的河北景化100万吨尿素搬迁,中铝集团400万吨氧化铝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
围绕促进新兴产业集聚,渤海新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方向,集聚了保利集团碳纳米管新材料产业园、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制造、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激光光源等一批有市场、高质效、无污染的战略新兴项目。上海飞浪气垫船、河北赛诺膜技术有限公司膜组件及环保装备制造等一批项目竣工或投产,中捷通用航空机场将于近期开工。
围绕促进壮大临港服务业,渤海新区重点推进了中兴跨境电商、南大港湿地开发等一批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把沿海旅游开发提上重要位置,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培育面向京津冀的滨海文化旅游产业。目前,规划面积23.38平方公里的沧海风景区已全面启动,海鲜一条街、海产品交易市场、岐口北方第一渔村等推进顺利。总投资3.8亿元的河北沿海最大四季温泉水乐园项目也顺利落户。
渤海新区着眼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坚持把绿色、低碳、循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进循环集群化。发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带动作用,着力推进华润电厂浓盐水综合利用等多个循环经济项目,构建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新区“大循环”的循环性产业体系,做到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推进产业集群化。重点推进了海伟集团100万吨丙烷脱氢、新启元碳四精细化工一体化等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形成以炼油为龙头,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石化产业链。
围绕实现由钢到钢材再到钢铁制品生产的“越级式”提升,形成了以中国一重和沧州中铁装备新材料为代表的普钢、特钢两条冶金装备产业链,推进河北泰恒特钢铬铁合金、三和重工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及特种钢管生产等相关项目。以北汽(黄骅)产业基地为龙头,借势北汽60万辆微车投产,先后引进了北汽汽车试验场、零部件再制造、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后续和关联项目,汽车制造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推进生态集群化,围绕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生态治理格局。制定了《沧州渤海新区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下大力抓好非法堆场料场、运输施工扬尘和企业非法排放集中治理,扎实开展沿路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绿化渤海新区大地行动”。大力实施“环保天网工程”,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和对渤海新区主要组成单元空气质量的在线监控,推动全区在上项目、促转型中自觉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今年以来,二级以上达标天数大幅上升,重度污染天数、PM2.5平均浓度同比明显下降,“渤海新区蓝”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