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时尚生活 > 正文

年轻人热衷“独处”应是用心选择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毕诗成

一个人独处时,更有利于挖掘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感知丰富的外部世界。

如今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独处”。一个人待在家,一个人逛街看电影,一个人旅行。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5.7%的受访者喜欢独处,41.7%的受访者独处时间比较多,不喜欢独处的受访者仅占18.1%。(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放置到时代大背景下,“热衷独处”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它跟很多外部社会因素有关: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成本高,下班之后没有太多时间呼朋引伴,拥堵的大城市里凑到一起没几个小时根本不够用;网络生活多,手机与网络本就是一个个人化的应用行为,网络社群形成了各种“志同道合的想象共同体”;年轻人中独生子女多,不同于以往一家几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独立的习惯……

此外,也跟当下乏味的社交方式有关,想想看,大家最常见的社交是干什么?“吃一顿”“喝一顿”“搓(麻)一场”,二三十年前那种聚到一起读诗、论书、谈理想的氛围没有了。社交的营养成分少了,一场社交宴席散去,走在空旷的马路,仍是无尽的落寞与空虚,搞上几次,参与者自然厌倦。不喜欢沉迷在乏味的躁动中,算得上是对社交无聊化甚至庸俗化的一种“用脚投票”了。

热衷独处,其实也是一种更具内涵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用脚投票之后,其实也应该引导,成为真正用心的选择。

在谈及为什么喜欢独处时,62.6%的受访者认为在独处中能获得内心平静,能够思考和行动的更多,养成更好的兴趣和发展。从群体性弊病来说,这些年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消费主义、网络泡沫,裹挟了民众的精神意志,大批大批的人,被动地卷入“流行”之中,难以自拔。很多人把庸俗化的社交、酒桌上的朋友,视为生活的主流与依赖,进而迷失了自我的价值,陷入一种恍惚感。

如此背景下,必要的“独处”,或者说“精神独处”,是有必要作为一个社会命题被提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被裹挟在时代的浪潮里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不能自拔?正如作家阿城最近所言,“没有我的概念,这个社会不会有进步”;没有对于“我”的人生的足够检省,恐怕也谈不上会有多少进步。

作家叔本华有过关于独处的名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所以,在褒扬“独处”的时候,绝对不是支持要隔绝时代,拒绝参与社会,搞什么消极遁世。只是强调在这个时代里,格外需要大家学会一些独处的精神、有一些独处的意识:在独处中,衡量自我的价值,更好地“燃烧”生命;学会不在不必要的社交或其他事情上,耗费自己的时间和才华;不要在天天刷刷微信、经营酒桌朋友的过程中,迷失了心中那些应有的恒定与理想——这是当下时代应有的一种生存本领。

我只是想提示,在网络化、浮躁化的时代里,内心中要有对于“独处”的一种主动选择:不强迫他人,别人拒绝了你喝一顿吃一顿的邀请,不意味着人家“不合群”;如果觉得社交之后是浑身的疲惫与无聊感,不妨勇敢地说不;“不善于”呼朋引伴,也不必为之羞愧,不必恐惧社交或恐惧社交不够而让自己自卑,我们或许只是不愿意迎合群体的偏好,获得所谓的那点满足感。

内心的平静、思考的时间、自主的兴趣、独立的能力,都是一个健全之人追求生命成色时,不能缺少的东西。太沉迷在物质世界里,容易丧失对于自我精神的砥砺。一个人独处时,更有利于挖掘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感知丰富的外部世界。社交,只是生命的一种过程与工具;生命,不能成为社交的奴隶。所以,面对年轻人更热衷“独处”的调查报告,我是谨慎乐见的,它终究要比沉迷在虚空的“社交”中更富有意义。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