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体系为中国苹果产业立“规矩”
矿区天户峪三十年引智引出富民路
本报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王建明
10月14日,记者跟随京津冀绿色农业引智论坛的中外专家来到矿区天户峪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谁能想到,30年前的天户峪是个太行山区有名的贫困村。那时,村里山秃树少草稀,亩产粮食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仅有80元,是30年坚持不懈的引智工程让全村人走上了发展苹果产业致富路。
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天户峪村千方百计引进智力,山里人的实诚与河北农大的科学精神一见如故,成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姑舅亲”。1987年,河北农大把天户峪村列为农大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园艺系教授、全国著名果树专家马宝焜教授一番“会诊”后认为:这里三面环山、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发展林果业的最佳地域。
为提高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马教授带领师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保证了引进技术的有效传播,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天户峪果园获得农艺师资格2人,34人获得河北省林业厅颁发的绿色证书,果园管理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在做好常规技术管理的同时,河北农大在天户峪开始了“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体系创新及应用”项目的研究,为了选择一种符合条件的砧木,马宝焜带着课题组选了五年,搜集了国内外主要苹果矮化砧木32种,进行逐一筛选后,选择适合本地栽植的3个品种,先后建立了4个实验示范园,对引进砧木的抗寒性、矮化性、亲和性、繁殖特性及生理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出了3种砧木,不仅为开创“三优”栽培体系(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化管理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实现创新型苹果生产提供了条件。5年来在河北、天津、陕西等地累计推广面积5650亩,纯增经济效益513.95万元。
“三优”科研项目鉴定完成后,农大专家在天户峪率先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0年来,该基地共培育出“天红一号”“天红二号”2个果树新品种,经有关部门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体系示范与推广”课题列入石家庄市科技局2008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农业大学果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继忠担任课题组长,以天户峪村精品果园为中心示范点,在河北省、北京市、山东省、辽宁省、新疆、贵州、云南等7省市19个县市建立了19个示范点,总面积达到10650亩,亩增效益5170元,总增效益达5500余万元。
2012年,天户峪昊源林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标准化果园,农业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三优一体化优质苹果生产体系”。同时,河北农大继续在天户峪村进行科学研究及生产,使树体生长结果良好。“三优”示范园亩产量达到了4000公斤以上,果实品质良好。依靠林果业的发展,天户峪富了,从1985年人均不足100元的纯收入增加到2016年的10500元,增长了100多倍。
今年52岁的河北农大教授陈海江从学生时代起就驻足天户峪,参与多项技术成果的研究。据陈海江教授介绍,如今,“三优”不仅是一个科研体系,更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不仅引领着中国的苹果产业发展,更成为中国果业发展的“标杆”。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