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公布啦!到2020年,国际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将基本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省会综合功能和地位显著提升,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努力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这些新规划新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按照《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到2020年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运营总里程59.6公里,形成市区东西南北贯通的轨道交通骨干线网。
构建快速公交系统(BRT),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优化公交线路,引导市民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力促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现500米内乘车、5分钟换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力争达到60%以上。
加快G338北绕城(原正港线、石闫线)、G234西绕城(原京赞线)、S337南绕城(原衡井线)、S240东绕城(原新赵线)及S337微水至宜安等项目的提升改造,形成省会新的绕城公路。
按照市域“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目标,加快南绕城、津石、石衡、西阜、平赞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市区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积极谋划衡昔、清新、石忻等高速公路项目,争取早日启动。
扎实推进石济客专建设,确保2017年建成通车。
加快京石城际铁路建设,建设铁路东南环线,实施东货场、南货场外迁改造,完善石家庄枢纽功能,实现“客内货外”铁路枢纽格局,通过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形成石家庄与北京、天津、黄骅港密切联系的快速轨道交通通道。
启动石家庄市郊铁路规划编制工作,建设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等园区铁路专用线,满足企业对外运输需求。
大力实施与京津机场错位发展,客货并重,以货为主,合作新建机场第二跑道,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到2020年,正定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135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扩建中航基地通用机场,谋划新建西柏坡等通用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务。
1、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2、“一核两轴三区”的市域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一河两岸三组团”的都市区引领作用凸显,平山、晋州、新乐、井陉-井陉矿区、赵县五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其他县级小城市、特色小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人均GDP达到6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2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40元。
4、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4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完成省下达的挥发性有机物削减任务。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确保2018年退出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10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2%。
6、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空间发展思路,加快实施城市北跨滹沱河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主城区与正定及正定新区、藁城、鹿泉、栾城一体化建设,形成以主城区、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为核心,以藁城、鹿泉、栾城规划建设区为组团,以滹沱河、环城水系为生态廊道的组团式生态型空间布局结构。
到202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总规模达到427万人,其中主城区300万,正定及正定新区60万,藁城、栾城和鹿泉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25万、18万和24万。
率先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功能地位突出、产业集聚能力强的平山、晋州、新乐、井陉-矿区、赵县建设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增强市区对全市域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南部的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元氏、无极发展成为小城市。其它县城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逐步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绿化增量、景观提升、精细管理、精品街道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五大攻坚行动,每个县建成1座占地150亩以上的综合性公园、3条以上绿化精品街道、1座展示县域风貌的特色建筑,力争县城所有主干道全部建成省级样板示范路。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对村庄发展定级定位,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整村推进,对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实施分类指导、规划和建设。
保留村
对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按照“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的要求,每年就地改造400个左右村庄,保留现有村庄肌理,延续现有文脉,不搞大拆大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突出民居特色。
中心村
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每年力争启动建设10个以上中心村,逐步吸纳其他行政村参与联村并建,力争5年吸纳带动100个左右的村庄。坚持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同步建设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撤并村
对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或影响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增强的村,实行生态移民。空心率超过50%、剩余户少于100户的村,实行搬迁整治。开发有市场价值的空心村,组建农宅合作社,建设乡村酒店。对即将自然消亡的村,原则上不再新建项目、批宅基地。
按照依法规范、服务群众、因村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谋划实施“村改居”推进计划,加快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村、处于县(市)区政府所在地或产业园区范围内的村、非农户籍人口比重大的村“村改居”步伐。
进一步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标准,扩大保障房对农民工的覆盖范围。通过增加建设面积和回购城区部分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来源等措施,满足城市各行业均衡发展需求。
实施优惠政策,把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保障房建设与农民宅基地退换相结合,引导农民工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以农村宅基地置换保障性住房,减少农民工的购房成本。
鼓励外来人口集中的产业园区和重点大型企业建立农民工集体宿舍,在其工业用地总面积7%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内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面向园区或用工单位就业人员出租。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