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根据这份工作计划,到2017年末,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
拍地环节设拼装门槛
过去30年,建筑业虽然高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质量不可控等问题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瓶颈。而发展装配式建筑,被认为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并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根据《工作计划》,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纳入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政府投资的单体地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含)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采用钢结构建筑。
与此同时,自2017年3月15日起,通过招拍挂文件设定相关要求,对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其他区取得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应采用装配式建筑。新建工业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
行业仍缺乏独立标准体系
其实,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上,中经联盟旗下20余家企业承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自身新开工建筑面积30%。
不过,记者也从多个开发商获悉,商品房领域推广装配式建筑仍存在一定难度。
本市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显示,到2018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和技术保障体系;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对于商品房而言,装配式建筑发展却较为缓慢,也存在诸多难点。
“建议尽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中经联盟轮值主席刘肖说,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标准规范,但行业仍缺乏与装配式建筑相匹配的独立的标准规范体系。因此,建议整个行业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适应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检测、验收、维护等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图集、工法、手册、指南。
提升居住体验是优势
根据北京今年的工作计划,本市将完善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体系,开展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评价两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形成标准草案。其中,在上半年编制完成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依据。此外,还将形成一批适合本市装配式发展需求的企业标准和施工工法。
此外,装配式建筑仍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尽管装配式建筑在节能、节材、减排以及整体质量提升方面的成效,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但老百姓对装配式建筑带来的优势感受并不明显。
“我们建议各大开发商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设计、生产主体,能够将装配式建筑与居住性能相结合。”刘肖说,经验显示,推行装配式建筑同时,相关的除霾新风系统、收纳系统、智能家居、精工系统等可装配系统,也大幅改善了民众的居住体验。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