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妙手A”(McroHand A)系统,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垄断,应用于微创手术,将拓展微创手术医生的操作能力,改善医生工作模式,提高手术质量。图为鉴定会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医务人员利用“妙手A”系统进行了动物胆囊切除手术,并取得圆满成功。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师生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婴儿智能监护系统”通过感应装置,实施传递婴儿生活状态。
再好的科技成果研发出来如果束之高阁,不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商品和技术服务,就等于纸上谈兵,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财力。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瓶颈,一些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沉睡”,成果变成了“陈果”。
为了促进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前,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天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针对新规出台,天津市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避免科研成果沦为“陈果”?新规在修订的过程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次委托高校进行“立法中评估”,对条例草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专家学者是如何评价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在深入调研和征询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天津市科委就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条例》一一作出回应。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