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9时34分,我市56岁的退休女工孙萍永远闭上了眼睛。按照她的遗愿,捐出自己的肾脏和角膜,使4名患者受益。8月2日,本报记者来到孙萍的家中,聆听她的亲友讲述这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的故事。
图为石家庄日报今日5版的报道。
一生操劳:勤劳、善良、简朴的传统女性
记者在长安区水工局宿舍孙萍家中看到,她生前和丈夫、儿子陈元共同住在一套40多平方米、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里。由于空间太小,房间各处都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但各种物品都放置得很有序,桌面、地面也很整洁。
家里的电视已经用了20多年,客厅还摆着一台现今已很少见的蜜蜂牌缝纫机,家里的枕套、沙发罩、鞋垫等都是她用缝纫机做的。
在孙萍留下的记账本上,连多年前一两元钱的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家中1元、5角的硬币都被点算清楚一一记在本上。“父母身体都不好,尤其是父亲需要常年服药,我还要上学,妈妈真的是特别节俭、勤劳。在化工厂的时候她是生产线上的装袋工人,别人一个月挣1600元,她能挣1900元,工作特别卖力,年年是先进。”陈元说。
记者看到,孙萍用的笔记本还是1974年厂里奖给她的。她用清秀的字迹在本子上抄写了一些诗词、名言、警句,以及一些作家的生平,能看出她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
在客厅的茶几上,记者看到这里压着一张一百元钞票。这是一张假钱,生性节俭的孙萍收到这张假钱后曾伤心了很久,但她不肯把这钱再花出去,就把它压在茶几的玻璃下,提醒自己再收大额钞票时一定要小心。
图为孙萍生前与儿子陈元合影。
病床遗愿:要捐献器官帮助别人
陈元告诉记者,妈妈生前爱看电视,但为了省钱,家里没有交有线电视费,电视只能收到四五个台。多年前,她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捐献遗体时很受触动,就说以后我去世了,也要把遗体捐了。当时陈元还以为母亲是随口说说,谁想到最后一语成谶。
2009年,孙萍的父亲因病去世。2016年,孙萍的丈夫突发脑出血去世。“姥爷和爸爸去世时,母亲就曾想过要捐献遗体,但由于身体原因都没能捐成。”陈元说。
2015年10月2日,孙萍突然被查出身患脑胶质瘤。家人立即将她送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很成功,病情一直到今年3月都没有复发。谁知到了今年4月,孙萍的病再次复发,而且这次还是多发性脑胶质瘤。
“妈妈捐献的意愿一直很强烈,她从生病后就没有断过这个念头,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是她的心愿。”陈元说,“刚开始我是非常反对的,今年4月份她病情复发住进医院,在一次昏迷醒来之后,我问她想吃什么?想干什么?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捐器官’,也因为这句话,彻底扭转了我的想法。”今年5月,孙萍在病床上亲笔签下遗体捐献协议书。
“她生病后我到医院去看她,知道她要捐献器官,我跟她的妹妹都劝她别捐,自己都这样了,怎么还想着别人?她跟我们说,‘把器官捐出去,能让别的孩子不失去父母,能让其他的家庭团聚’,我觉得她这个举动太伟大了,我特别钦佩。”孙萍的同事张琳说。
“她是一个热心、善良,特别爱付出的人。因为家庭负担重,退休后她又额外打了一份工,在别人家做保姆。工作中肯吃苦又用心,跟雇主处得特别好。雇主得知她生病后,还专门到医院探望,并送了5000元钱。” 孙萍的朋友耿彦红说,孙萍就是一个热心肠、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图为孙萍生及家人在捐献遗体的文件上签字。
四人受益:生命得以延续和升华
“孙姐为我带过两年孩子,因为患病才不得不离开……聪慧、勤恳、善良、大气,会做饭还会为孩子修改衣服。昔日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在泪眼中模糊呈现,原谅我语无伦次……为什么没有更多地看望您……一夜无眠,想着你骑电动车接孩子的样子,想着你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为什么我不在你清醒时明白地告诉你,我会帮你照顾你的孩子,让你走得更放心。”7月29日,孙萍此前的雇主在朋友圈中写下沉重的心情。
当日9时34分,孙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9时38分到11时,专家们顺利地将孙萍两个肾脏和两只眼角膜取出。这次捐献,她的肾脏可救治两人,角膜可救治两人。
11时11分,专家们为孙萍整理好遗容,集体默哀,三鞠躬。
“我终于帮妈妈完成了遗愿,虽然她的生命不在,但给别人带来新生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和升华,也许这是她最好的归宿。”陈元说。
图为专家们为孙萍集体默哀,三鞠躬。
孙萍是我省今年以来第五位,省会2014年以来第36位器官捐献者。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