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丹东:智力扶贫开启“智”富门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人民网沈阳8月17日电(蒋山)“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140户贫困户中已有近130户脱贫,今年底前将全部脱贫!”近日,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青椅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远激动地告诉记者,“多亏了辽东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让俺们村提前摘掉贫困帽子。”

张文远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青椅山村既没有经济林,也没有矿产资源,全村1500多口人就靠3300余亩耕地维持生计。“村民没有致富门路,越穷越怕,越怕越穷。”张文远回忆说,三年前村里还是“一穷二白”。

变化,始于2014年7月。经省委组织部择优选派,辽东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青椅山村,开展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刘刈、刘凤国、隋明刚三人把组织关系也转到了村里,刘刈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彼时,一部名为《马向阳下乡记》的电视剧正火遍全国。“工作队一来就在村里租了房子,吃住在村里,主动融入村民中,被村民视为身边的‘马向阳’。”张文远说。

扶贫工作队的第一项工作,是向上级部门争取修路资金,解决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问题。道路施工很快展开,2016年底,9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柏油路。6组和7组之间有一条河,每年连雨季都会淹没良田。扶贫工作队向辽东学院申请筹集资金56万元,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彻底消除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驻村扶贫不是工作队三个人的事,更是辽东学院党委及广大师生共同的事业。”刘刈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配合无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各项决议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很快打开了运行顺畅、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

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辽东学院智力密集优势,先后组织农业、医疗、教育、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专家7批、300人次进村考察,专题研究扶贫帮困、村民饮用水、经济作物种植、乡村规划、农村医疗卫生等事宜,体现了高校组织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的优势,为农民开启“智”富门。村民潘国辉就是受益人之一。早年由于品种不对路、管理方法不当,他家的苹果一直卖不上好价钱。经辽东学院农学院专家指导,更新了耐寒性更强、口感更好的新品种,辽东学院还为他家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2016年,潘国辉家的苹果售价是老品种的两倍,还供不应求。

“算我一个!”“我也加入!”2015年11月,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推动下,青椅山村成立了玉米青储合作社,25户村民参加,至今发展到76户。调动起村民积极性的,不是工作队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收益。青椅山村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平均每亩毛收入不足800元,工作队经过市场考察,决定引导村民发展青储玉米。“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种‘青秆子’能行吗?”村民们议论观望。工作队动员几位大户带头与当地一家奶牛场签订青储玉米保价收购合同,还请来农学院专家指导,当年就见了效益。“一亩地增收500多元呢!”村民奔走相告。

投入200万,建设冷库;投入70万,建设粮米加工厂;投入30万,用于村级卫生院改造;投入20万,维修村部、改造锅炉……在刘刈的扶贫工作日记本上,一笔笔项目资金记录得清清楚楚。数字的背后,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3年来,辽东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牢记组织重托,睡火炕、吃大锅饭,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真心真意解难题,实实在在谋福利。“如今,村里路修好了,有了产业项目,有大教授登门指导,百姓心气儿高了,脱贫更有信心了!”张文远说。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