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解丽)今年,本市核心区计划实施68条电力架空线入地改造。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网北京电力公司了解到,目前,改造工程已竣工6项,开工在施37项,开工率达到70%以上。本月底前,将全面进场开工,改造完成后,供电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按照计划,全市将在首都核心区东、西城区范围内,对68条共计65.2公里道路两侧的架空线路进行入地改造。昨日凌晨的景山前街,工人们正用铁镐凿开差不多与肩同宽的一条窄沟。北京城区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李宁介绍说,“把低压电缆敷设入沟,这里面就是接入到老百姓家中的供电电缆。而这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能‘抢’出来。”李宁透露,埋在地下的电缆折旧周期通常在20年左右,只要不是外力恶意破坏,20年基本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架空线就不行了,最多三五年就得重新更换一次,或是进行检修。”李宁表示,尽管架空线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维护起来还是挺费劲的,而且每次维护都需要停电,对百姓生活造成影响。
现场副指挥魏世岭打开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道路平面图,上面用红线标出了需要改造的线路,“这个是核心区架空线入地的总的工作量,景山周边目前的进度接近尾声,有两路已经发电了。8月底之前基本上所有工程都将全部进场施工。”据介绍,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主要包括“建”和“拆”,只有在建设好一条同路径的地下电缆线路之后,才能对架空线路进行拆除,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用电的影响。
“而很多架空线入地工程现场都在文保区内,为了让改造后的电力设备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电力公司联系东、西城两区政府,进行设备入屋及景观一体化改造,将设备放置在沿街的建筑物当中,并对房屋进行专业修复,实现设备‘隐形化’。对于街边露天安放的设备,结合当地街道文化特色进行外观设计。”魏世岭介绍说,架空线全入地之后,目标是抬头看,天上没线,一眼就能看到干净的天空。但是,像无法入地而又必不可少的路灯杆,则会单独设置。现在路灯一般是设在电力的线杆上,或者是在电车的线杆上。未来单独设立路灯杆时,将对路灯杆进行景观化的设计,变成景观路灯杆。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