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普兰店抓牢脱贫攻坚任务链责任链

来源: 辽宁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核心提示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年、攻坚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大连市普兰店区,43个低收入村的脱贫攻坚是这场大决战中的一个小战场,奔向全面小康大队伍中的一支小分队。

“下功夫,见实效,按照脱贫时间表,一个都不能少。”普兰店区委书记刘维木说,这是普兰店给4.6万户低收入群众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张民生考卷。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决战,普兰店43个低收入村小康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人群分类,措施分实,项目定准,长远脱贫。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不放松,普兰店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脱贫攻坚的“深水区”

初秋时节,沙包街道奎兴村的榛子园内,沉甸甸的枝头已丰收在望。

“去年卖榛子,收入3万多,今年又栽了3亩。”村民董学军说,一家四口种了0.67公顷地,仍是低收入户,几年前栽了0.47公顷大榛子,现在不仅摘掉了穷帽,还带动了100多户,奎兴村现在是普兰店区有名的榛子村。

穷有百样,困有千种。

普兰店区是大连市最年轻的新市区,因为农业比重大,涉农人口多,所以尽管“撤市建区”一年多,但低收入户仍不少,大连市确定的128个低收入村中,普兰店区占了43个。

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特色产业发展慢、缺少农业致富带头人,诸多原因造成了4.6万户群众仍然徘徊在低收入区间。

地处山区的沙包街道是普兰店低收入村的一个缩影,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如果仅靠传统玉米种植,村民只能解决温饱,远远达不到小康标准。

截至2017年,大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0元,普兰店43个低收入村,共14.9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32元。其中,万元以下低收入户8.98万人,占到区总人口的12.2%。

从数据上看,这些村民收入在国家标准贫困线之上,但是横向比,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了5000元之多,小康路上已落后一截。纵向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一轮轮扶贫,处于低收入边缘的“准贫困户”,往往也是脱困最难、增收最难的群体。

对于普兰店区委、区政府来说,这一轮脱贫攻坚已进入到了“深水区”,碰上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一份庄严承诺。区委书记刘维木说,普兰店最突出的短板在低收入村,这个短板必须补齐,“深水区”必须蹚过去。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一道必答的民生考题。

改革中探索“致富策”

四平镇天城村,7月中旬,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进了杨房屯。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车开不进来,水果旺季卖不出去。遇到连雨天,很多水果就烂在树上。”对口帮扶的普兰店自来水公司,至今仍记得进村时的情景,一条泥土路,耽误了很多事。

脱贫攻坚,首先需要摸清底数,找出症结。

杨房屯其实是个案。经过国家、省、市及普兰店区各级政府的努力,这几年,路不畅导致发展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如何开对药方,拔掉穷根儿?今年7月,上任一年的区委书记刘维木顶着炎炎烈日,对43个低收入村挨个走访,蹲地头、上炕头,爬山过河两个月,攻坚方向逐渐有了答案:“彻底脱贫,需要见实效、谋长远。”

在墨盘街道,“脱贫花生”规模越来越大。今年,河沿村和台湾企业、大连三寰集团一起,建立了高端蔬菜市场供销体系,藜麦、奶油甜玉米等品种也开始试种。

长远的路子是依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区长申守勃表示,半年6次推进会,普兰店区委、区政府逐渐为43个低收入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方向。

——以改革转机制。

围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共营制”过渡。

——以产业带民富。

依托各村资源禀赋,立足当地实际,在全区规划8大扶贫产业,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民富。

如今,大榛子、黑木耳、花生深加工、光伏电站、服装厂等扶贫产业纷纷落地,一栋栋现代化的设施大棚、一个个精心论证的项目,正在撑起43个低收入村的致富梦。

前所未有的“动员令”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双塔镇永宁村的问题恰恰是交通不便。

两年前,普兰店区交通局和永宁村结对子,投资871万元,建设了长达13公里的8条农村公路,宁静的小村庄热闹起来。

路一畅,百业旺。今年,大连星泉山庄有限公司来到永宁村,投资了一座度假式酒店,2018年就将投入使用,可以吸纳200人就业,这是永宁村有史以来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

脱贫攻坚,低收入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区委书记刘维木介绍,今年上半年,普兰店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区三大战役之一。以超常规举措,再部署、再动员,全区上下签订责任书,层层立下军令状,务求“毕其功于一役”。

一条脱贫攻坚的任务链、责任链,牢牢锁定小康目标,开始启动运转。

——普兰店区11867户,共15630人农村低保困难人员,民政部门全部建档立卡,全部实行低保兜底。

——卫计局组织全区各医疗单位,为低收入村民签约家庭医生,实施免费体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物质贫穷是一时,精神贫穷一辈子。为避免因学致贫,教育文体局每年为低保、特困家庭提供400元资助,推出了贫困生免费午餐。

贫困是一个社会难题。找到脱贫钥匙,必然需要社会资源、才智。

在普兰店区委、区政府的精心谋划下,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涌入,如同一个个咬合紧密、联动运转的齿轮,围绕着“精准扶贫”“整村推进”“一个不落”的思路,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动员令”。在民政、教育等部门的“行业扶贫”推出新政策的同时,大连市、普兰店区187家单位下沉村屯实施“定点帮扶”,村村通、农村六化、水利建设、环境整治等工程,深度破解增收难题。

区长申守勃介绍,普兰店区还从各单位遴选精英,组成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沉到田间地头,为低收入村群众当“贴心人”“办事员”。

一本台账、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驻村工作队、一张脱贫时间表、一个帮扶单位、一套考核办法、一个明确的脱贫标准。“七个一”给出了脱贫攻坚路线图。

在国家、省、市以及普兰店区将政策、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低收入村的同时,普兰店众多企业也加入进来。

东北地区最大的温带水果加工企业——大连海升果业,将矮化蜜汁果树种植、草莓管理等技术,无条件提供给包帮对象对峰村;北方互感器集团针对沙包社区老人居多的现实,提出发展庭院经济,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经过培训后,录用为员工,实现一人进厂,一户脱贫;大杨集团把一部分服装加工生产线搬进了塔南村等低收入村......

同舟共济海让路。

两年来,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倾力相助,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43个低收入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2元,增长12.9%,增幅高于全区平均5.9个百分点。

□崔 严/本报记者/王继富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