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新添约40个北京实验室,与已经建成的北京实验室一起,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知识创新高地、技术创新源泉、人才荟萃舞台和学术交流窗口,助力科技创新。
《北京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2017-2035》近日发布,明确将设立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滚动支持,以5年为一周期,结合实验室建设领域和需求,对每个实验室每年给予300万至800万元的经费投入。北京实验室,是北京高校承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任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合作交流的平台。
实验室的5项重点任务,都与“新”有关。比如科技创新新方向,促进多学科协同,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学科建设新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任务,以任务为牵引,推进学科开放与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形成,培育特色学科,提升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验室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搭建科技合作交流新平台,建立开放课题和访问学者制度,充分利用实验室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研究、联合攻关,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创新运营管理新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分类实施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和社会开放评价。
市教委为北京实验室设定了明确建设目标:在一些国际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同时推动一批高精尖学科建设,支撑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推动相关学科进入国内或国际一流前列;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优秀创新人才,成为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高端人才交流的基地;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等。
具体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步分批实施。具体实施程序包括:总体规划、高校培育、高校申请、宏观论证、领域论证、立项建设、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周期验收等9个环节。高校作为北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将在研究生培养指标、人才计划、出国访问学习、重大科研任务申报、资金、科研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优先或倾斜支持,并指导实验室加强安全管理。
本市鼓励高校和实验室积极争取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政策和资金的多元化支持格局,发挥集聚效应。实验室其他渠道支持经费原则上不得低于专项经费的30%。
每年,各牵头高校负责向市教委报送实验室上一年度的执行状况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建设第三年,市教委将进行中期检查,根据中期评估情况,提出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建议。建设期满,市教委组织实施周期验收,并建立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记者 刘冕)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