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点钟起床,无论冬夏,天都是黑的。画家马永强会从自己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宋庄镇的家中出门,穿过院子,来到自己的工作室。
对于艺术家来讲,孤独是种常态。他打开灯,寂静而漆黑的画家村多了一束光源。屋内的颜料和室外的严寒让他的手格外粗糙,还起了冻疮,但稍加活动下他自然就能进入状态,继续创作他的作品《飞沙系列》。
“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里?”记者盯着画作,努力去体会这幅特别作品中的深义。
这里的网速极慢,他耗费了五分钟才打开了一个手机上的视频,“看,这是我家乡烟台海滩上的小沙蟹,它们会费力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沙球。特别圆,会让我联想到生命。”
记者转而又看向画作,“我觉得这幅画的感觉像流星,也像沙尘暴。”马永强笑着回应说,“一千个观众,假如有一千种解读,那么这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在宋庄这个艺术家集聚的地方,很多工作室从外面看来和民房无异,但进入后就发现是个蔚为大观的世界,并且,绝对的风格各异。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讲,和别人一样,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马永强的邻居是一位白胡子艺术家,他打趣说,“1000个学艺术的孩子,最后能有1个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就不错,而真正入行的,能养活自己就不错。”
的确,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讲,能够让自己千辛万苦走到今日之后再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为大众所知晓,所欣赏,便是最大的心愿了。但目前为止,仅有少数艺术家能够举办个展,从而获得有限的关注量。
马永强尤其内向,他整日的生活除了接送5岁的女儿外就是画画。不善交际的他吃过不少亏后,目前只和值得信任的机构合作,由于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够保证一定的个展、联展数量,但是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年收入在北京这个生存压力较大的城市也只够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
三个月前,他选择一家名为“艺术银行”的机构进行合作。自己的作品被长期展览在了大型企业机构、共享办公空间中,看到他的作品后,不少人都像记者一样被深深吸引,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甚至有几幅作品在短时间内就被慧眼识珠的藏家收藏。
“什么是艺术银行?”记者问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简称北文中心)的董事长杨云岗。
他形象地描述,“艺术银行”的角色像是“媒婆”,对艺术品有需求的企业和爱好者是“大男”,而艺术品是“大女”,如何让“大男找到大女”,就是“媒婆”应该做的事情。“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无论是企业和白领对艺术品等文化消费的需求,还是艺术品对更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理论上讲都潜力无穷,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启动。而‘艺术银行’要做的,首先是要让他们有‘见面’的机会。”
而“媒婆”选择的“大男大女”见面的地方就是遍布北京的各大企业机构和目前流行的共享办公空间。当你走进位于北京的无界众创空间,你会发现走廊里、会议厅里摆设着江满芹、赵俊海等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往来的创业者和访问者经常会被这些画作吸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停下脚步,体会到些许艺术之美,甚至还能激发出创业的灵感。两个月前,位于北京西长安街88号的中国人保集团总部,出入其间的人们也意外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些艺术品——包括徐冰、苏新平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22件作品进入了这座大厦,作品类型涉及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等众多种类,为这座办公大楼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杨云岗看来,“艺术银行”可以用租绿植的模式把艺术品租赁到公共空间去。“维护成本比绿植低,艺术感染力却比绿植强得多。城市里有很多好的展示空间,若利用得当,就可以让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在角落里蒙尘。对于机构和企业来说,如果花非常低的价格就能使整个文化品味得到提升,何乐而不为?”
虽叫“银行”,但“艺术银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就其功能来说,更像一个艺术租赁机构。从2016年起,北文中心就开始尝试以租赁等多种方式为遍布北京的各大企业机构提供一站式“艺术银行”解决方案,并计划将以这一模式向全国大、中型企业机构推广。
此种模式,受益的既是大众,也是艺术家。
当你在共享办公空间碰到几个望着画作出了神儿的人,并问他“你喜欢这种展览的方式吗?”
他们的回答都是相似的:“当然!谁不希望生活和工作在一个有艺术气息的空间里呢?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都想自己搬回家。”
目前,“艺术银行”已与上千名优秀的艺术家签约,作品数量已有超过3000件。马永强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艺术银行”在国外并不是个新鲜事物。其最早起源于1972年的加拿大,目前,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等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艺术银行。经营上,通常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通过购买本土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将作品租赁给政府机关、企业机构、个人等用于庆典活动、陈列装饰、环境布置等,从而扶持本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让艺术走进生活。
国内其实也有不少先行者,但发展中问题重重。在北文中心艺术银行总经理胡敏认为,国内“艺术银行”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艺术品租金偏高,很难吸引更多的企业。二是泡沫严重,国内艺术品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估值,这种估计方式导致了艺术品价格泡沫。她表示,“艺术银行”应当通过合理价格进行艺术品原作租赁展示、销售投资,同时通过推广艺术品在大众空间面向消费者的展示,提高大众艺术修养,发掘潜在需求,实现艺术品从小众向大众的转化。
今后,当你在办公场所路过一幅心仪的画作,便可以扫描二维码查询具体信息。同时,若打开“艺术银行”APP,不仅在艺术展示部分可以浏览到众多画作,还会有小贴士告诉用户如何存放作品,以及如何清洁与保养。若有特别的需求,如特定的摆放地点、颜色、风格、题材,都可以在APP上提出要求,便可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作品供选择。
或许,让真正的艺术品“住”进广大市民家里尚需时日,但是让其走近大众已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