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支付宝“勾选门”让我们震惊,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支付宝,还有一些APP在变着法子替我们做主。他们的套路是什么?记者进行了调查。
我那么单纯,你的套路却那么深
根据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的畅销度排名,记者下载了十几款流行APP,涵盖外卖点餐、社交、旅行、共享出行、金融理财、网络直播等诸多领域。
在某手机银行注册界面,页面下方有一行文字提示“点击下一步即表示您同意《电子银行个人客户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新用户只要点击下一步,即表示同意了该协议。
在某知名直播软件的注册界面,其下方也有一行小字提示:使用即为同意《××注册协议及版权声明》。该协议中一条款具有很强“撇清关系”的意味:载明“您理解并知晓在使用××平台服务时,所接触的内容和信息来源广泛……您可能会接触到不正确的、令人不快的、不适当的或令人厌恶的内容和信息,您不会以此追究平台的相关责任。”
除默认勾选,一些APP在使用过程中还“主动”为用户选择打包产品。在某知名旅行订票APP中,记者尝试预订一张从上海至北京的高铁票,除票面价格553元外,该款APP默认为用户勾选了一个价值30元的“优惠套餐”,而页面中并未明示该优惠套餐包含何种内容,如非留意到订单总价变化,用户在下单时很难发现其中蹊跷。
此外,还有某社交软件在注册时通过剥洋葱的模式“告知”用户使用协议,在聊天功能外,还包含支付协议,在支付协议中,又包含了理财协议。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某团购APP在“我的钱包-借钱”功能中甚至玩起了偷梁换柱的猫腻,让用户与第三方金融服务企业“签”起了协议。在该《借钱业务用户协议》中,包含“用户在使用借钱业务中,本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点击确认本协议,即视为用户同意且不可撤销地授权本平台将用户的必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账号、手机号等,提供给第三方……”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在借该团购平台的流量营造“品牌效应”,让用户误以为是自己和平台本身产生关系,而这一手段在行业内大有“蔚然成风”之势。
明明是我的“地盘”,却“被做主”
在测试过程中记者发现,通过默认勾选,一些软件获取了用户的超范围授权,一些软件则在免责协议中“悄悄”让用户放弃了追索权。
“不是不在乎个人隐私和选择权,是没辙啊!”厦门市民管先生抱怨道,“用户协议篇幅长,专业术语多,普通用户根本不懂它想说什么,它到底会拿走我什么。”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管先生有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是一些专门从事法律和互联网安全工作的受访者也会对默认勾选的用户协议感到迷茫。
“一个做外卖的APP,不但搜集我的cookies(用户上网痕迹,包含账户名称和登录密码等内容),还要把cookies分享给第三方合作伙伴,我能相信你只是要给我推送广告吗?”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安全业内人士表示,很多用户连cookies都不知道是什么,你还把这部分内容藏在几千字的用户协议中,不得不让人对其目的产生怀疑。
“去年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对于用户授权和隐私条款有了明确的规定,许多APP更改用户协议,利用大量专业词汇和免责表述‘绕晕’用户,既不合法,也不合规。”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表示。
默认勾选不能成为行业潜规则
互联网行业专家普遍认为,默认勾选不能成为行业潜规则,监管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保障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360企业安全研究院院长裴智勇表示,一些互联网企业缺乏对用户信息的安全防护,存在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裴智勇认为,通过免责条款的形式将用户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转嫁给用户是不合适的,有关企业应更多考虑企业自身的网络安全建设,落实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切实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安全,而不是通过默认勾选来逃避责任。
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汪东升认为,互联网企业的用户协议采取了过去金融部门普遍使用的格式合同,即用户要么同意用户协议的全部条款,要么就不要使用该款软件,“这对用户而言是不公平的。”汪东升说,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用户和企业是可以就协议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的。因此他建议,企业在未来应更多照顾不同用户之间的差别化需求,尝试推出“需求定制”的用户协议。(记者 颜之宏)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