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树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PPP入库项目数量达14059个,项目规模共17.74万亿元,PPP入库项目数量与规模出现下降。专家认为,受PPP入库合规性审查等规范性文件影响,我国PPP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去年以来,PPP监管政策频发。保监会和财政部日前再次发文要求保险机构审慎合规开展PPP等业务。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民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机构在PPP项目投资中,主要是充当财务投资人的角色,由于对项目本身缺少足够的控制力和评估能力,或者说缺乏对项目本身足够的信任,过去总是习惯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和地方政府提供担保、固定回报或者到期回购的增信条件。新规对保险机构投资PPP项目提出了更高的管控能力要求,必须将项目本身的条件作为投资的基本出发点,审慎进行投资决策和实施投资行为。
专家认为,目前出台的一揽子监管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PPP“点刹”降速打方向,及时纠偏防风险。
“针对高质量发展PPP,管理层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就是企业要以市场化的模式介入PPP项目,做真股权、真运营,而非单纯着眼于工程利润、固定收益回报。”昨日,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金融PPP研究中心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地方与中央也要做好项目库管理工作,将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PPP项目清退出库。
唐川认为,进入2018年,以“一行三会”为主的监管单位对行业提出了最为严格的金融业管理措施,这些政策无疑会进一步增加PPP项目资金获取的整体难度。但另一方面,中央也在优化社会资本方经营环境方面作出了努力,如国务院、财政部纷纷在会议与相关政策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且为国有资本参与公益性行业给予更大的优惠与支持,可以看出管理层的整体态度是充分引导企业以更为市场化的形式运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
“规范已成为未来PPP发展的主基调,高质量发展PPP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昨日,民生证券PPP研究中心主管朱振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监管机构要加快顶层设计和协调,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监管体系,加速出台PPP上位法;地方政府要回归提高建设和运营效率的初心,在可承受的基础上制定好配套政策,强化信用环境建设;社会资本要做真正的PPP,不要仅把PPP当作融资工具,必须提高运营管理能力,践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理念;金融机构要改变躺着赚钱的惯性,加快改革创新,适应项目融资新模式;咨询机构要做负责任的咨询,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唐川表示,整体而言,PPP项目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需要地方政府做到项目因地制宜,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发展项目;企业主动设计更好的商业运作方案以使项目做到真正的物有所值,并使项目可以依托于市场健康运营下去;同时管理层也可以给予合适的配套政策,并将PPP项目库的品质提升起来。之后,金融机构介入PPP项目的投资与资产交易也就会更为放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的“PPP化”将会更为健康、合规发展下去。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