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时尚生活 > 正文

我国古代春节是如何放假的?

来源: 燕赵晚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春节小长假已经结束了,人们也投入了正常的工作中,那么,在古代,春节是怎么放假的呢?

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业立国的,普通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得严格一点,没有人给他们放假;说得轻松一点,想什么时候放假就什么时候放假。

而古代的公务员就不一样了,其实,在放假这回事上,古代政府还是很认真的,至少在假期管理这方面很严格,也会严格按照规矩来办事。

在秦朝及以前,没有法定节假日,也就不存在休假制度。到了西汉,政府规定,每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在这一时期还是没有关于春节放假的规定,可以放假的节日只是一些祭祀的日子,比如春秋大祭。

唐朝 春节也放七天假

到了唐代,我国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重大节日,比如春节,可以休假了。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据唐玄宗颁布的《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所谓的“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宋代延续了这个天数。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有3个黄金周。

至于小黄金周,简直多到数不清,中秋节、腊八节、夏至……所有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现代社会。

历史学家指出,唐朝不但法定假日多,春节安排也十分合理。当时春节虽然也是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刚好七天。

其实,某些唐朝官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这个规矩使得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至少是先跟皇帝团聚,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团聚。第二个规矩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

宋朝 腊月二十就回家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三个时段,元宵节也是“年”的一部分。

在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加上前后各3天),元宵节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宋太祖其父腊月初七去世,由此形成惯例,前后共放假3天。宋仁宗其母腊月初十生日,放假3天。这样,春节长假就诞生了。

如果是地方官员,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家人团圆,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办公就行。如果是高级官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俗谓“排正仗”。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举办家宴时得戴着。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赐食”。

正月期间,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时间的人,在御街(皇宫正南的大街)一带,可以看灯会,欣赏歌舞百戏,遍地喧哗,声震十里。

明清 春节延至一个月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休假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削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作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全民休假制度。

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特殊假日时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

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

古代新年假期也值班

另据《南部新书》记载,凡新入台省的官员,照例都是“节假值五日,谓之‘伏豹值’;其他百司州县初授官,陪值者皆有此名”。

也就是说,不管是平时的星期天,还是新年假日,新入职的官员都得值班,不能搞“特殊化”。尤其是资历浅的,新年都要被安排值班。据说这个传统始于西汉,唐代以后几乎公开化,家境贫寒的新官员就是在春节期间生病告假,还得用例定的休息日来抵偿,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要值班。

此外,别看古人春节值班不轻松,那些春节休假的官员也不是想干吗就干吗。他们不能肆无忌惮地进行娱乐,因为假期中官员赌博、逛街等娱乐都可能在假期后被言官参上一本。这是汉朝传下来的先例。

据《后汉书》和《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汉朝官员在假日里,要么在职进修,如宋均“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要么下地从事劳动,如尚子平“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饮食”;要么搞科技实验,如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到了唐宋以后,官场风气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以“豪富郎日出游戏”为鄙事。《宋史》记载,王安石为相时,就爱干涉官员们在新年假日里的娱乐,“时汴京员吏好因元正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介甫(王安石的字)出逢之,必下车公谒,以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大过年的,他们连逛街也会心中有愧。

国外如何过春节

新加坡:家人团聚,春意盎然

新加坡的华人家庭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糕点,一边话着家常,其乐融融。他们也要开油锅、烧火炉,取年年开火年年旺的意思。

除夕这一天对新加坡华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同时,他们还要供奉食物或鲜花。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整迎春。传统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这源于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表示吉利、好运。出于“好事成双”,新加坡人在向亲友拜年时,总是呈上一对柑,而且必须是双手奉上。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除此之外,派“红包”也是新加坡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

越南:贴春联、吃年粽、守除夕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逛花市是越南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比如河内,春节前约10天,花市就开始热闹。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以后,现在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字是一个方块,自成风格。

越南人过年要吃最具民族特色的年粽和糯米饼。年粽的做法跟我们吃的粽子一样,不过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要大得多,一般以糯米、肉和绿豆沙做馅,外裹芭蕉叶。

同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夜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不约而同走上街头,年轻女子还穿上越南旗袍。随后人们还采一根树枝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采绿”就是“采禄”,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越南人过春节照例放几天假,也有到亲友家拜年的风俗。

巴基斯坦:放风筝跳群舞

在巴基斯坦,人们迎接春天的方式不像我国,没有特定的日子。每年二三月间,各种各样的活动次第展开,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庆祝活动包括歌舞晚会、放风筝等。

巴基斯坦也同我们一样,组织“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比起我们的春晚,他们的内容比较简单,突出的就是热闹。现场观众会不受任何导演约束,许多人站起来围成圈子,在台下宽敞的地方伴着台上的音乐节奏跳舞,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放风筝是春节里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风筝不重形式,也就是鸟、鱼等几个造型,色彩也比较单调。从早晨开始,人们或聚集在公园等空旷处,或爬上屋顶放风筝。

美国:穿中式服装品美食

爱凑热闹的美国人自然也不会放过春节这个机会。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都是想要凑个热闹,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找个机会品尝中国美食。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他们会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挂中国结、红灯笼,贴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年期间穿的中式服装。

英国:舞龙舞狮、盛装巡游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中国春节的元素,餐馆也会添置几道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处处洋溢着中国春节的气氛。舞龙舞狮、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广场上还有文艺演出。喜欢中国美食的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共进中餐,在市中心的唐人街,年轻人纷纷用相机、手机留住舞龙舞狮表演的景象。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中国的唐装……伦敦俨然成了一座中国城。人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得春节的喜庆气氛在英国蔓延开来。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