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山西文化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文化产业是我省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山西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发展动能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山西文化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20200610_ae8fca4838df7c4e0a4147117ad65d20.jpg

壁画修复院的修复师在进行临摹。 本报记者王蕾摄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三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开放、务实和求新。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加、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就业总量不断增加。相比2013年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不过,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文化大省的新发展

平遥国际摄影节、山西文博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600余种图书、山西演艺集团创作的音乐剧《火花》……近年来,一系列文艺活动正在三晋大地轮番上演,让全省人民看到了我省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我省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当记者漫步在太谷县的山西省文化产业园内时看到,颇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让人赏心悦目。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仿佛气温都渐渐凉爽了下来。

数据也印证了文化产业近年来的火热。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02万个,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9%,在全国位居第19位,与2013年底相比,法人单位数增长182.6%,年均增长23.09%。

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是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1712.0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9.2%和36.13%。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6%。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3.24万人,占全省二、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0%。与2013年相比,就业总量增长了10.23%,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文化服务业吸纳能力最强。

近年来,我省形成文化大市引领发展、区域发展竞相赶超的新局面。“各地在文化产业上奋力推进、竞相发展。2018年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临汾、吕梁10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与上年相比增速均超过两位数。”省统计局社科处的王俊鹏告诉记者,与2013年相比,增速超过三位数有太原、大同、长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吕梁等8市,其余3市增速也均在75%以上,呈现出“百花齐放、花红果硕”的局面。

新业态基础还需夯实

尽管近年来全省文化单位数量和营业收入都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放到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仅占全国的1.9%,营业收入仅占全国的0.3%,单位营业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规模看,全省文化产业企业中,共有大型企业25家,中型企业168家,大中型企业占全省文化产业企业比重仅为0.5%,小型企业2841家,微型企业数量最多为3.7万家,小微型企业占据全省文化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小、散、弱”是我省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限制了山西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用简单的、粗放的方式去‘挖’文化资源,而需要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基本的产业要素的土壤,更需要文化创意的植入。一个文化创意的产生通常需要文化萃取、文化解读、文化传留、文化创意四个步骤。”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漫告诉记者,过去我省出现过将文物遗迹“圈起来”搞开发、卖门票的产业发展方式。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的资源开发方式与文化产业的经济规律背道而驰,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种文化行业小类中,与同是中部六省的湖北比,我省2018年末仅有互联网搜索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等4种9家规上文化新业态企业,湖北有345家;我省营业收入为6.4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仅为3%,户均营业利润只相当于湖北的5.2%。不难看出,我省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发展基础薄弱,无法有效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足够动力。

文化“联姻”科技将产生新动能

文化产业是我省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全省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发展动能的源泉之一。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我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符合山西文化历史的背景,也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意。

“山西是全国文化文物大省,2018年全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占全国的比重10.52%;从11个地市来看,各地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共同支撑起全省的文化底蕴。”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宁立新表示,各地文化历史并没有相应转化为文化产业,地市间发展很不平衡,文物大市并不是文化产业大市,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仍不充分。

对此,王俊鹏表示,应从市域入手,大力发展大同、忻州佛教文化,长治、吕梁红色文化,晋中晋商文化,临汾根祖文化等。“培育扶持相关文化企业,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同时,做大做强龙头文化企业,以点带面,把山西文化文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王俊鹏表示。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1799家,占全部文化产业仅为4.5%,文化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不丰富、类型单一、多样性差,严重制约了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大力推进文化制造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以文化制造业为纽带,带动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协调发展。

王俊鹏认为,要立足“互联网+”,鼓励文化和科技“联姻”,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渗透功能,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深度结合,促进数字内容、虚拟娱乐、新媒体等领域蓬勃发展。“着力发展文化新业态,丰富企业类型分布,争取早日实现16个行业全覆盖,为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王俊鹏表示。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