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波涛不惊。一艘艘货轮有序靠泊,一台台皮带运输机轰鸣作响……萧瑟的寒风,抵挡不住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码头上的繁忙火热。
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重点港口,曹妃甸港区承担着国家能源保供的重要任务。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铁矿石、LNG等大宗商品在这里“上岸”,使得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大港。
尽管主要货物以“黑”和“红”为主色调,但放眼整个港区,在蓝天的映衬下,看不到乌烟四起,却总能看见绿植鲜花,这得益于近年来曹妃甸港区的绿色发展。“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曹妃甸港区以绿色港口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在修复治理港区生态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式联运物流系统,并将新能源、新技术应用于港口节能减排及环保提升改造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唐山市曹妃甸区港口物流园区副主任杨飞说。
生态修复,繁忙码头变绿洲
封海禁渔前一天,天刚蒙蒙亮,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贾幼磊便早早来到海边,开展“对虾宝宝”拯救行动。
所谓“拯救”,即增殖放流,通过招标的方式从养殖场把对虾幼苗买走,放流到大海中,从而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
“我全过程监督增殖放流,亲眼看到一个个‘小精灵’游向蔚蓝大海,心里特别高兴。”贾幼磊说,增殖放流是华能建设绿色港口的一个有效做法。
曹妃甸港区所在地是通过吹沙填海方式造就的新型工业基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洋鱼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全面启动了渔业生态修复、增殖放流工作,积极与地方渔政部门进行对接,选择适合曹妃甸海域水生环境的经济物种。通过严格的招投标方式,选择优质种苗供应商,采用人工繁殖的方式,在每年封海前进行近海放养,减少人为捕捞,有效保证了种苗成活率。同时,邀请相关部门加强放流监督,既要保证放流数量和苗种质量,也要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和基因污染,保证放流苗种符合环保要求,提高放流效果。
“港口建成后,很少能在近海捕鱼了,就转行干别的了,自从港口企业投放许多鱼苗后,咱又拾起老本行了。”当地渔民表示,增殖放流增加了曹妃甸海域海洋生物数量,提高了捕捞的产量效益,增加了自身收入。
不只修复海洋生态,还要治理岸线环境。为让繁忙的码头岸线变为“绿洲”,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平整土地、改善土质、大面积种植耐盐碱植被。
“每年花期过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枯枝就被打碎翻耕入土滋养土地。”该公司保障部副主任赵天龙说,土质改造将持续两到三年,届时港区土地将适应大多数植被生长。
按照“乔灌搭配,增加绿量”的原则,曹妃甸港区积极推进花园式港口建设,近3年共新增或提升绿化面积64.7万平方米。每到盛花时节,曹妃甸港区便成了花的海洋,不仅引来许多蜜蜂、蝴蝶,还吸引了众多鸟儿在此筑巢安家。
为持续推进港口“花园式”建设,曹妃甸区港口物流园区2018年以来,积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开展港区扬尘治理攻坚行动,通过联合检查督导和各企业主动作为,各散货码头堆场货料苫盖更加完全、更加及时,基本实现“应苫尽苫”,从源头遏制了扬尘污染。同时,迅速推进环保硬件设施改造项目,并修缮塌陷路面连锁块32467平方米,减少了车辆因道路颠簸产生的扬尘。
“公转铁”,多式联运促低碳发展
11月11日,一列搭载包钢集团生产的25米散装钢轨班列由包头西站发运后首次抵达曹妃甸港通用站,并完成铁路接卸;11月14日该批钢轨进行装船,出口至越南用于中铁越南铁路既有线路升级改造。这标志着曹妃甸港区正式构建起联结西北地区的特殊钢材铁路物流新通道,也标志着曹妃甸港集团在推动“公转铁”项目落地、实施“西北腹地”战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以减少公路运量、增加铁路运量为核心的“公转铁”改革,是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曹妃甸区作为国家推动疏港运输“公转铁”的重点区域,持续优化铁路运输结构、完善港口集疏运铁路路网建设,为“公转铁”注入持续动力,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更降低碳排放。
据了解,铁路运输效率是公路运输效率的200倍以上,铁路运输排放量是公路运输排放量的七分之一,因此“公转铁”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唐山市铁路办协调调度下,曹妃甸港区合理安排码头装车能力和铁路车皮调配,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效率。今年1至9月份,在钢铁企业限产的情况下,曹妃甸港区完成铁矿石铁路疏港量1681万吨,同比增长6.4%,相当于减少50万车次的汽车公路运输,并预计全年完成280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对既有铁路线扩能改造,重点加快曹妃甸实业、矿石码头三期、港池岛铁路装车线扩能改造工程。到2022年,再新增6条装车线,新增铁路疏港能力3450万吨,目前均已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大力推进公转铁的同时,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切实通过汽车尾气减排缓解污染压力,曹妃甸港区还严格督促各经营矿石企业严格落实每日22时至次日6时禁止铁矿石疏港政策,并严格按照各钢铁企业备案产能核算矿石需求量,精准限定汽车运输量,预计今年同比减少2000万吨汽车疏港量。
值得一提的是,落户在曹妃甸港区的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还充分利用自身集团公司的产业优势,积极落实港航产业协同,推动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多式联运,持续巩固了曹妃甸港区能源保供港口主枢纽作用。
科技赋能,助推绿色转型
随着“天盛27”轮的顺利离港,国投曹妃甸港11月25日单日装船量定额在37.02万吨,创单日作业量开港以来历史新高。
高产量得益于高智能化程度。长期以来,国投曹妃甸港不懈推进“绿色、阳光、智慧”港口建设,智能化项目陆续转入运行,港口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智能港口建设使港口生产转入数字主导型的运行模式,数字化的生产管理和全自动的堆取设备实现了高效协同,提高了装卸效率。
智能化带来的高效作业,减少“无用功”,势必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
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控制、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形成了设备智能自服务系统、智能自润滑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自主开发了堆取料机无人操作系统和翻车机远控系统,并综合应用物联网、5G等新一代技术,自主开发建设华能首个装船机无人化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装船作业无人化和远程控制,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统计,该公司应用10台堆取料机无人操作系统和两台翻车机的远程控制系统后,操作人员大幅减少,每年可节约人工费约750万元,同时减少了人员误操作情况,进一步提升了港口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无人化取料作业舱时量保持在4500吨/小时左右,较有人作业平均效率提升超过20%。人员定位系统有效实现现场作业人员动态跟踪、实时定位和数量管控,每年压减人员管理费和人工成本费210万元。智能喷雾抑尘系统和污水全回用系统每年可节约用水近4000吨,每年可节约资金近20万元……
打造绿色智慧港口,华能曹妃甸港不仅做到了节能减排,而且实现了生产提效、服务提升。
而在国投曹妃甸港,随着起步无人化、生产管理系统、智能排产系统等生产智能化关键项目全面联动运行,先进的生产技术真正发挥了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综合效能。其中,在智慧码头建设中,智能监测感知系统可对港区粉尘、风速、风向、温湿度、货物状态等数据进行监测,实时掌握环境数据,加强全天候气候监控,为港区环保和恶劣天气持续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智能生态运营平台,以“一体化”管控为理念,将含水率测量与除尘系统结合,实时调整洒水除尘策略,将环保设备与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相关联,根据环境、煤质、生产信息综合进行环保设备的闭环管理,可实现复杂工况下全公司环保设备的集中智能管理,提升港口环保应对能力。
不仅如此,在华能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世界煤码头卸车能力最大的翻车机配套采用了先进的干雾抑尘系统,根据煤炭特性和含水率,精准洒水抑尘,接卸万吨列车仅需1小时完成,且不给环境造成任何粉尘污染。同时,皮带机同步装有干雾抑尘系统,结合皮带秤流量和煤炭扬尘特性,对皮带载煤合理喷雾,实现皮带转运环节无扬尘、无污染,来煤水分不超标。堆场采用先进的多级智能抑尘系统,配合全封闭防尘网,构成粉尘多维治理体系,实现多点洒水、精准喷雾,及时、有效进行抑尘。采用国标技术建设投用的环渤海煤码头首个岸电工程项目,实现了靠港船舶零油耗、零排放、零噪声,可降低船舶靠泊期间污染物排放、改善港口环境质量,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通讯员 董思航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