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仍然在路上。
贸易额的激增、经济模式的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入世带来的一系列综合效应促成央行于2005年启动汇率机制根本性改革,由盯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揽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汇改三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2008年历经金融危机洗礼,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然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的关切与责难似乎从未停止。2010年央行发布公告决定继续推进汇改,增加汇率弹性。改革仍未完成。
现任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1985年就进入最早进行外汇交易的,开始了汇率问题的研究,曾先后担任中国银行首席汇率分析师,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在她看来,虽然人民币仍不是一个国际化的货币,资本帐户也没有完全开放,但入世后人民币及其汇率逐渐成为国际市场最热的关注焦点之一。
“入世十年中国的汇改取得很多成绩,但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汇改仍然缺乏核心的方向,仍然没有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国的贸易、投资、外汇储蓄安全等核心利益。”谭雅玲对本报记者说。
汇改遵从多边贸易投资局势
《21世纪》:入世给中国的外汇制度带来了哪些压力与变化?
谭雅玲: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的贸易、投资、金融都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敏感度也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外汇增长还有外汇储备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注意。虽然人民币不是一个国际化的货币,资本帐户也没有完全开放,但是人民币的焦点和敏感性是整个国际市场最热的角度,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的期望值,对中国的依托是非常明显的。
《21世纪》:中国的这种影响力和期望值可以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汇率问题的强烈关注,从2002年起,日本、美国等就前后在报章、外交场合表现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并施压人民币升值,这是否和中国2005年的汇改有直接的关系?
谭雅玲:入世后,随着中国贸易、投资和金融与国际接轨,汇率制度也必须用接近市场的手段进行改变。然而,有两点必须要澄清。首先,2005年汇改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结构做出来的选择,而不是西方的压力。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都不可能只跟贸易相关。还会涉及投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次,汇改不是货币升值。2005年汇改确实在实际上改变了货币价格,而这只是短期的对策,更加核心的是根本改变了汇率政策,放弃盯住美元,参考一揽子货币。汇改7年,最核心的不是价格,而是制度,不能把价格上升代替了汇率制度的健全。
《21世纪》:什么要素决定了2005年汇改人民币要根据一揽子货币浮动,而非单一美元?
谭雅玲:改革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当时的国际环境,除了美元外,1999年创立的欧元,以及英镑、日元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盯住一揽子货币浮动是顺应了国际形势,用多元化货币组合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入世后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多元化,需要人民币能够跟随不同币种进行调节。人民汇率的四个核心要素依次是贸易、投资、外债以及外储,这一宗旨到现在没有改变。
被外行控制的汇率机制
《21世纪》:现在的一揽子货币的具体配置、比重是怎么样的?
谭雅玲:2005年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跟随一揽子货币变动的框架搭起来了,但实际上自主控制汇率的执行能力仍然不足。一揽子更多的是一个空架子,至今媒体、专家、市场乃至政府都无法清楚的知道一揽子货币有几种,配置和比重各是多少。我们最了解的依然是以美元为主要参考的汇率变动。
《21世纪》: 为什么跟随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动没有完全实施?
谭雅玲:首先是国内外汇市场专业程度和技术含量不高,而经验丰富技术含量高的外方把汇率机制的循环和市
场状态乃至决策及市场心态都揣摩很透彻,因此造成中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汇率的情况。
举例来讲,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很多人都说中央银行在定价,因此国际上有指控中国操纵汇率的说法。实际上,现在人民币中间价是撮合制,通过600个做市商来报价,撮合中间价水平结果。做市商中1/3是外资银行,1/3国有资产,另外三分之一是中小型企业。外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价格垄断,首先外资银行经常根据其自身市场认知发布其预期,其次,外资银行通过新加坡NDF市场进行人民币报价。国内的大小主体都在跟随外资银行的报价进行报价,因此人民币中间价的价格循环远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外国用舆论绑架中国外汇的市场,而从实际的操纵看中国又没有完善的配置,价格就容易被国外控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