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金融业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本质上说,金融业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才有立足的基础。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于日前结束。这次会议在总结近几年金融工作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构想。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道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初起源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金融业才随之诞生并逐步获得发展,正是由于这个基本的道理,金融业才被归类为第三产业。繁荣的金融业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本质上说,金融业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才有立足的基础。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已经表现为全球化,因此,就单个的地区来说,完全有可能出现用金融业来替代实体经济的格局,比如美国的纽约和我国的香港,都是金融业高度发达,而实体经济则在该地区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在承认纽约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纽约是借助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超强地位才能够确立其金融中心地位的,它在实体经济中的不足完全可以依靠与全球其他地方的互补来克服。香港成为金融中心,主要也是由于其在殖民地时代融入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分工,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即使如此,诸如纽约、香港这些金融中心,其金融机构的立足仍然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只是这种实体经济的载体并不一定处于同城,而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的萧条,那么,像纽约、香港这种金融大都市也难逃严峻考验。实际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对西方国家过度注重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的模式敲响了警钟。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力推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一些城市也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应该说,这是一种超前的战略思维,但是,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况且人民币尚未成为全球可流通货币,客观上制约了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对金融业发展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渐渐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倾向。金融业逐渐向虚拟经济过度倾斜的后果是金融业在自我循环中膨胀,而实体经济却出现了空心化。这种格局对经济造成的不良作用已经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业的单兵突进,一方面加剧了社会的资金炒作,另一方面又使实体经济无法与金融业匹配起来,总是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来进行调节,从而造成要么流动性过于泛滥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要么造成流动性过于萎缩制约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特别是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因此,现在对于全社会来说,必须确立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观念,这既是我们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吸取的一个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考虑。(周俊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