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山西省“三普”工作)也完美地画上句号。今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遗产、军事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等等,一大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首次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1月11日,记者联系了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组长师悦菊,她表示:“山西省‘三普’工作从原来的文物调查延伸到了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并以省市县乡镇联合保护的方式,引起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山西省的文化遗产得到完整的保存。”
登记总量位居全国第四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首次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作为几乎达到 “覆盖每一寸国土”程度的“摸清家底”大行动,本次文物普查理念新、涵盖广、科技含量高,对各级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工作者,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此,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精心组织了山西省“三普”工作,普查队员多达1500人,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普查的经费就高达6000余万元。
5年来,山西在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如期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 (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 4298处,古建筑 28027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其他246处),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高达36365处。根据国家文物“三普”办公室的统计和评价,我省登记总量位居全国第四,质量在全国领先,并有大河口墓群、西顿济渎庙、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4项新发现脱颖而出,荣耀入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从2007年4月开始,所有队员都要先经过一定的培训学习后,才被下放到各地市野外调查。队员们野外工作时,几乎每天早晨五点就来到现场进行发掘,晚上七点以后才能回到住处,晚饭后轮班将资料登录到电脑中。有的队员生病了,还在坚持工作;有的年轻队员没法照顾家中年幼的孩子,还有的队员是父子、夫妻上阵,逢年过节都没法回家,特别的辛苦。”师悦菊说。
最终,截至2011年12月,五年时间里1500余名普查队员餐风宿露、勘查现场、采集数据、编目成册,实现了全省县级普查基本单元不漏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和到达率均为100%,突破了历史纪录。
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
山西省“三普”工作的普查范围是我省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五年时间基本 “摸清”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儿”。
作为专家组组长的师悦菊已是第二次参加普查工作,说起两次工作的不同,她是深有体会。“这次普查工作中在设备、技术、质量上有了新要求,我们首先使用上了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现代技术,专门成立了‘包市专家组’和专业督查专家组,并将每日收集的资料登录到专门的软件中。”师悦菊说。
除此之外,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古遗址、古建筑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今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遗产、军事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等等,一大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并首次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提及接下来的保护措施,师悦菊对记者说:“我们会对太原、大同、晋中等地的文物进行挂牌,对独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乡镇农村等基层设立保护员,以后在当地新发现的文物,保护员能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另外,新发现的文物有被破坏的,省市级单位会拨款进行修缮和保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