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层面讲,要让管理者明白超标排污是有代价的,以此推进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全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催生了钢铁企业的减排意识,河北省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以唐山钢铁集团为例,该集团于2009年斥资3.2亿元建设唐钢历史上投资最大、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水处理中心工程,日处理能力7.2万立方米,将城市中水作为惟一的生产水源,通过接收处理后作为生产用水及景观用水,每年减少新用水量1752万立方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7%以上,企业不仅全部关停了企业内部深水井,还给城市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合格水源,做到了减排和增效的有机统一。
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告诉记者:“‘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扣缴生态补偿金近11000万元。不仅为水环境治理积累了资金,更重要的是为水环境的有效改善找到了一条科学、易行、实用的管理道路。”他表示,今后还将对生态补偿制度进行完善,即“一增两改两提高”:增加考核指标;改人工监测为自动监测,改变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补偿金扣缴标准,提高水质考核标准。
市长当上了“河长”
子牙河是河北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5市49个县,涉及人口2000多万。多年来,由于沿岸经济发展以医药化工、印染、造纸、酿造等资源能源消耗型行业为主,污染较重。而子牙河污染治理长期不理想,与环境管理“各管一段”的行政体制有关。
一项管理制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河北省在子牙河流域的生态补偿管理机制试点无疑是成功的。
2008年3月6日,管理机制开始实行,一个月后,经化验检测,处于上游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因流域出境水污染超标,当月被扣缴360万元。石家庄市环保局副局长岳存义说:“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此,石家庄市政府出台“河长制”,由副市长每人包一条河流,同时制定了红黄牌制度。结果,水质考核排名末位、主要河流COD浓度严重超标的深泽县得到一张“红牌”;无极、栾城、赵县、高邑等COD浓度超标较严重的4县则各得一张“黄牌”。在这种高压政策推动下,石家庄市深泽县取缔了滹沱河沿岸的17家小制革企业;无极县对十大皮革公司进行了整改,依法取缔了39个小水胶、小洗皮、小漂染加工点;邢台、邯郸、沧州也相继在受到处罚的情况下,迅速采取限防措施。其中邯郸市专门组织班子督办,除了严格按照国家3.4万吨的标准进行取舍外,还采取了全程质量超标排放跟踪监控,标准就是治理费需要多少,排污企业缴纳多少。经济利益的杠杆使这些企业侥幸获得利润的美梦破灭,12家企业全部退出市场。
强大压力转化为强大动力。此后,石家庄市的5个出境断面水质逐月好转,当年9月份,所有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自此,扣缴生态补偿金也再没发生过。
河北“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将,关键在于这个机制实现了创新性、适用性、实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
创新性——在全流域实现生态补偿机制,让污染环境者为污染环境全程买单,河北是第一份;在全省所有流域推广,让个别性变成普遍性,河北也是第一份;把流域实现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管理条例颁布,让其进入法制管理规定,河北还是第一份。
适用性——长期以来,流域环境污染治理一直是本糊涂账,许多地区都在下决心整治,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其关键原因就是责任不清,不知道板子应该打在哪个人的屁股上。河北“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分段监测,相互监督,责任明确,把环境污染的大锅饭彻底打破,对流域水源管理实在是再适合不过。
实用性——任何创新措施的出台,有没有效果靠什么检验?靠实践成果,靠事实说话。“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成本管理的原则,把谁污染、谁治理的措施做到公开化和货币化,让污染环境者既丢了财产,又失了脸面,并以此形成到逼机制,不仅推动了区域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推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一管理机制真是实用之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