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问题可乐”不能仅以“无害”为标准

来源: 新京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问题不在于淡化这些污染可乐的不利影响。公众此时不需要被“心理按摩”,而是希望看到有关方面依法调查、追责。

4月18日凌晨4时45分,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9批饮料疑混入含氯消毒液事件召开第二次新闻通报会,公布了山西省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验结果,称: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月18日新华网)

抽检产品应是出问题当天的产品,这是个常识,而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副院长梁宝爱的解释是,该公司成品仓库已无2月4日“问题可乐”的库存产品,稽查人员经过多方努力但仍未能在销售市场上获取2月4日生产的饮料产品。

而专家组在“抽样送检独缺事故发生后首日产品”的情形下,就做出如此判断,让人顿生狐疑。“问题可乐”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依然未解。

“问题可乐”被爆出后,山西方面连夜认定无害。然而仅仅“无害”能否化解民众疑虑?作为消费者,购买一件产品,肯定不是以无害为标准。

氯水混入饮料,确实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暨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傅亮指出,氯水用于清洗消毒。正常情况下,氯水不与饮料混合,氯水与饮料混合属于生产事故。他认为,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的消化道的黏膜系统有很大的伤害。

最让人担心的是,在一系列食品问题面前,“无害”标准会成为食品检测的“通用标准”。比如在塑化剂事件中,专家认为,偶食少量受DEHP或DINP(一种主要增塑剂)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二恶烷事件中,专家认为“少量二恶烷不会危害健康”等等,都让人忧心。

问题不在于淡化这些污染可乐的不利影响,而是往食品饮料中加入有毒物质本身性质就非常恶劣。此时,公众不需要被“心理按摩”,而是希望看到有关方面对涉案企业依法进行调查、追责。

□张茂桂(教师)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