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7日上午,记者在沽源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连城遗址看到,这里虽然是“国保”级别,但除了一块表明“国保”级别的石碑之外,记者没有看到任何保护措施,甚至“国保”范围内的数百亩区域全部被开垦成了农田,九连城村按照每人一亩分包下去,在风沙的侵蚀下、在不断地耕种下,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面临逐步消失的困境。
曾为塞外重镇
九连城遗址位于沽源县九连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北行一公里处,建于金代,初称昌州,是金代塞外三重镇之一。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设西京盐司。元朝建立后延续,廷佑六年(公元1319年)改为宝昌州,也是元代两都巡行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元朝末年毁于战火。
从现在残留的城墙看,九连城城池呈方形,南北长930米,东西长760米。城池占地大约7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20多米,每个城墙上都有敌楼,辟东、西、南三门,门宽13米,有郭。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楼和城台残墩32个,每隔百米左右有1个,从每个角度看都有9个,故名为九连城。
在九连城遗址范围内,经常可以捡到各种灰瓦、白釉黑边陶瓷以及兰花、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样的细瓷残片,足见这里昔日的繁荣胜景。据考证,这些瓷片都出自宋代定、钧等名窑。在此地出土的大量古币中,祥符、景德、颐宁、至和等北宋钱最多,还有几枚辽代的太平通宝。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以工部郎中张大节、吏部员外郎麻圭监铸的大定通宝,背面有“酉”字。
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出土的文物和遗址来看,这里曾经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贸易、手工业、农牧于一体的重镇。
据文物部门考证,历史上这里曾经有一条通往库伦的商道从此经过,从这里再往北行一公里就进入了内蒙古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商人多在此歇脚,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贸易集散地。
“国保”遗址变身薄田
7日上午,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赶到沽源九连城遗址。
远远看去,遗址周边几米高的土堆引人注目,但周围长满了杂草。由于九连城遗址的城墙是用土堆砌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在风沙的侵蚀下,变得越来越矮,也许再过若干年后,仅有的城墙也会消失。
在遗址的东南角,竖着一个石碑,上面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翻过这些城墙,走进遗址城内,里面竟是大片耕地,占据了遗址大部分区域,耕地的边沿就在城墙脚下,对本来已经非常薄弱的城墙又造成了破坏。
九连城村民告诉记者,国保遗址内的耕地属于九连城村。
资金匮乏制约保护工作
6月8日上午,记者和沽源县文广新局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资金匮乏,九连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受到一定制约,遗址遭到破坏,他们也很心疼,但是没有办法。
工作人员表示,沽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用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更是匮乏,九连城遗址内的耕地属于九连城村,如果收回,需要补偿农民一定的损失,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一直不能进行退耕,村民常年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对九连城遗址造成了一定破坏。
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财力紧张,但他们也非常重视“国保”文物的保护工作,投资两万元修建了石碑,标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招募了两个情报员,随时查看遗址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破坏文物或者盗挖文物现象,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此外,针对耕地破坏遗址的情况,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沽源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了情况,正在积极争取有关保护资金,国家文物局批复之后,专项资金拨付之后,才能将村民的耕地收回,届时,九连城遗址才能进行保护规划。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