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5日专电 题:中国电影产业持续“井喷式”增长
新华社记者 白瀛
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以来,电影故事片产量从2001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558部,电影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1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31.15亿元。主旋律影片更加注重主流价值与观众欣赏需求相结合,商业影片也更加注重大片与中小片的平衡发展,电影市场持续呈现“井喷式”增长。
主旋律影片突破惯性思维
近年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宣传大局,电影界提前动员,创作出一批题材多样的主旋律作品。而这些影片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献礼影片的惯性思维,注重主流文化价值与普通观众欣赏需求相结合,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繁荣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新的道路。
《建国大业》集中了电影界的优质创作力量和全明星阵容,以独特视角回溯了“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历史进程,票房达4.2亿元,与暑期档的美国纯娱乐性商业大片《变形金刚2》不相上下;《建党伟业》没有单纯着眼于中共一大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展现历史背景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也以当代人的精神视野和胸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塑造;《辛亥革命》基本把握了历史和主流的价值判断,凭借历史和文学精神,用艺术力量,让观众领略百年来的历史人物。
此外,《天安门》《铁人》《飞天》《杨善洲》等主旋律影片,将高扬的主流精神、创新的艺术理念和鲜明的市场意识相结合,在思想层面上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紧密贴近,在情感上努力与当代观众产生内心共鸣,在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努力达到“三性统一”的标准,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较好的市场反馈。
商业大片与中小片注重平衡发展
近年来,国产电影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增长期,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也有显著提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健康的平台和基础。
以《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风声》《赤壁》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大制作影片,积极探索“三性统一”的创作道路,不断探求中国特色电影大片的规律和特点,力求商业元素与文化内涵的协调共融,强有力地巩固着国产大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领军地位。
中小成本影片近年来也展示出令人惊喜的爆发力。《失恋33天》《钢的琴》《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丰富表现角度,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冲破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中小成本影片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商业附加值等方面的制约,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逐渐成长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力量。
2011年,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的有20部,随着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渐进步,中国电影单独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局面正在被改变,一批青年电影人才脱颖而出,正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票房、银幕双激增 电影市场日趋繁荣
近年来,全国电影票房持续高速增长,甚至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电影逆势上扬,一片飘红,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电影生产力,激发艺术创造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和积极评价。电影产量逐年攀升,电影生产呈现出多主体踊跃投资的新局面,电影市场从低迷走向活跃。
2002年,中国电影年票房总额不足10亿元,2011年,全国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之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达到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全社会对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2002年,全国城市影院拥有银幕1400余块,2011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数字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90%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近年来,电影市场正在呈现出由季节性档期向常态化档期过渡的新趋势,影片上映排片趋于更加均衡与合理。除了传统的贺岁档、暑期档、十一黄金周等热门档期外,众多影片将上映时间定位于其他非传统档期,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有力地培育了电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年众多影片扎堆旺季、相互挤压的情况正在得以改善,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
责任编辑:贺一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