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账、消费等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5月30日早上,在四川阿坝州茂县旅游的李平收到了一条北京银行发来的短信——还贷款通知。他从容地从书包里掏出火柴盒大小的刷卡器,插进手机耳机插孔,点击几下手机屏幕,又拿出工行卡刷了一下,就完成了向北京银行的转账。
如今,办事出行“一卡通”、生活消费“银行卡”、买药看病“社保卡”、观影购物“打折卡”……10年间,各种各样的卡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小小方寸之间,浓缩着生活的变化,折射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
信息时代“通行证”
住在沈阳的贾安华,退休之后成了一位“驴友”。“现在出门方便了,带上身份证、银行卡就行。”贾安华说。“以前出门,不怕你笑话,把钱都缝在内衣里,夹在腰带里。”银行卡刚面市时“锁在深闺人未识”,老百姓习惯用现金支付结算。
如今,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账、消费等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上街吃饭、买东西,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都轻松搞定。2004年,我国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从此开始,我国的银行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跨行、跨地区使用。
2012年元旦,中国游客刘洋和朋友走在东京新宿街头,“没想到在这能刷银联卡”。数据显示,2012年的头三天,银联卡境内外交易金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10年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人在境外消费也更有底气。在东京、在纽约、在巴黎、在米兰,店铺门口随处可见“银联”的红蓝绿颜色标志。“中国人走到哪里,中国自己的银行卡就能用到哪里”正逐步成为现实。目前,中国银联受理网络延伸到境外125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外受理商户达到1000万户,ATM近130万台……依靠一张张轻巧的卡片,全球支付体系正在形成。
据统计,到2012年初,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1亿张,是2002年的7倍多;其中,借记卡发卡量28亿张,是2002年的近7倍;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近3亿张,是2002年的近180倍。
10年间,数字化生活方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到居民社区数字化建设,再到燃气、自来水、供暖、路桥收费、停车场管理、公园景点等领域,智能IC卡已被广泛应用。
部门协同为民生
6月15日20点,北京火车南站的候车大厅的人流熙熙攘攘,开往天津的城际列车C2187的检票口排起了检票长队。赵益快步走向检票口,不慌不忙地取出二代居民身份证,刷卡直接进入了月台。
“上世纪90年代,我去香港,接触到了八达通卡,坐电车、买东西都可以用,真是惊叹它的方便,也感受到了它的效率。现在,内地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像‘八达通’一样的市民卡。”经常来往于国内外的媒体人赵益如是说。
就在前不久,兰州市政府也宣布开始发行市民卡。按照规划,今年年底计划发卡100万张,实现医保、公积金查询、卫生诊疗、人口管理、图书馆、公交、银行借记、电暖燃气代缴费众多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正在通过提升政府对市民的公共服务水平,适应百姓需求,遵循“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原则,打通一个个信息孤岛。在杭州,市民沈佳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市民卡。“借公共自行车,给汽车加油可以刷市民卡;停车刷市民卡,还能享受9折优惠;去医院看个小毛病,就用市民卡,不用办就诊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