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有多高,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怎样的地位?调查显示,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为72%;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中部和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工资低于东部和西部;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政府和国企;自主创业比例仅达4%;英语成绩、综合素质对提高工资作用明显。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名牌大学毕业生优势明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30万,“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倍感压力,毕业即失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国内顶尖的大学,也难以达到100%的就业率。
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的意见。问卷中不仅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还包括了高考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以及就业信息等。问卷详细询问了大学毕业生所获录用通知中最好工作的相关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数据,从而清晰地了解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本报告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报告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对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起薪给出客观评价。其次,根据就业地区、行业、部门,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解,以此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起薪差异。第三,我们从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出发,考察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第四,围绕家庭背景对初始工资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五,大学质量对工资的影响,尤其关注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起薪差异。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起薪有多高?
研究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处于较低水平。
截至2010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6059位应届毕业生中,有4105人寻找过工作,求职率为68%。这其中有2965人收到过录用通知,求职成功率为72%。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初始工资为2153元。大学生起薪的个体间差异明显。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月起始工资在2000元以下,最低仅为每月500元。仅有3%的毕业生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最高达40000元。
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096元。本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平均起薪2153元正好介于两者之间。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高于农民工工资,但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仅能达到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大学生曾经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而现在大学生的光环正在褪去,大学生正从令人仰慕的“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不考虑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无疑这样的起薪水平不容乐观。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数据显示大学教育回报率并不高。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这是目前大学生薪酬结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因此,反思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转变人才培养机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就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差异有多大?
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且东部工资更高;不同专业的工资差异明显;外资企业收入最高,而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我们分别考察工作地域的工资水平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工资水平较高。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求职,月平均工资为2262元。有25%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求职并最终获得录用。这四个城市月平均工资为2529元,高出其他地区27%。西部地区月平均工资为2048元,高于中部和东北。这很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加,西部地区企业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优秀人才。然而,中部、东北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需求增速相对缓慢,工资水平较低。
因为东部地区有着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执意选择在一线城市寻觅发展机遇,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虽然西部地区也在近年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为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了待遇,但是效果仍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促进人才在地域间的流动就成为就业引导的重要环节,这对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乔晓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