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吴文锋
昨日有消息称,下半年阿迪达斯将在目前苏州仓储中心外新建一个北方仓储中心,选址天津。不过,阿迪方面上周宣布将关闭唯一在华直属工厂,再加上近年来不少生产企业将生产线迁出,业界认为“中国制造”的红利优势不再。专家表示,这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企业应该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也可借机引进其他产业,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生产企业外迁东南亚或成新宠
上周,阿迪达斯中国总部证实:年内将关闭位于苏州的在华唯一直属工厂。来自阿迪达斯方面的书面回复称此举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这是在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后,另一体育用品巨头的迁出。
商务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591亿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6月当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44家,同比下降1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0亿美元,同比下降6.9%。
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此前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而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被阿迪达斯公司认为是更好的市场。
而在阿迪达斯和耐克传出新闻时,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挤占。
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接连呈现“喜报”。联合国贸发会议月初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1年,流入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增长26%,增长速度远高于东亚的9%。
中国优势仍然明显
尽管阿迪达斯公司方面没有明示工厂关闭的原因,但仅仅在宣布将关闭工厂的几天前,其在回应伦敦奥组委指责其在柬埔寨的“血汗工厂”时称,其缅甸工厂工人月薪130美元(约828元人民币),而其苏州工厂“人均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
更早的信息是,赫伯特·海纳曾向媒体抱怨,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不少城市最低工资都增加了20%到30%,增长是未来趋势。广东省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刘锦棠在刚刚举办的第20届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对媒体说,单是在东莞市,人力成本上涨30%。
对此,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向媒体分析,如果阿迪达斯大规模减少生产线,对于代工和配套的影响很大。受到产品工艺流程完整性的影响,很多代工厂是很难独立生存的,在这种情况下,代工厂如果还想依靠阿迪达斯等企业的订单生存,就必须跟着转战东南亚。
记者了解到,在为阿迪达斯代工的300多家工厂中,台湾裕元集团占到多数订单份额,在大陆也设有很多工厂,专门为阿迪达斯等做代工,但这家企业近年来已开始大规模向东南亚转移,留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也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用工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这是否说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岌岌可危?
“近期内,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可替代、很难动摇。”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虽然跟越南等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比,中国成本优势不那么明显,但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成本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而且国内目前劳动力素质较高,建厂环境比较好,政策稳定。相对来讲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事实证明,虽然关闭了工厂,阿迪达斯并未放弃中国制造业市场。阿迪达斯中国方面向媒体表示,阿迪会与国内超过300家的代工厂合作,以精简制造业务,而并非完全撤出中国市场。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嘉礼曾放言,今后五年,阿迪达斯在华年销售额将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而更为实际的是,阿迪达斯选址天津的北方仓储中心,将寄望于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覆盖。
可借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引进高附加值产业
即使如此,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还是引起业界广泛讨论。
“对于一个跨国公司,其投资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可能是其内部战略的调整。偶尔资本流动很正常。”刘戒骄说,个别企业的外迁并不预示新一轮外迁的开始,可能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对于企业本身还是当地政府。
刘戒骄补充,对现时的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的迁出未必是坏事。当地也可借机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服务业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
“上月,我去苏州调研时,当时苏州相关方面透露,要花45亿把这样高污染、高劳动密集型、质量一般、消耗大于产出的企业请出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法国际管理学院院长刘宝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国部分产业发达城市如苏州已经具备自主选择企业的优势,可以有选择地接纳外资企业、甚至是有选择地把不符合当地发展战略的产业“请”出去。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的争夺和转移已经展开,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此前发表言论,中国要继续以“世界工厂”立足,需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提高生产力、品质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企业转向自动化、特别是高科技主要推动力。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转“智”的拐点,进行产业升级,进入更高端的制造业,已成必然。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吸引“智”造企业行业进入?刘宝成建议,一是建立国内外专利信息库,并及时进行更新,甚至可以对国外已经过期或将要过期的专利“捡回来”;二是与国际机构进行技术联盟,共同分享和投入技术,避免文化冲突;三是对国内外技术进行改进和突破,把已有技术化为生产力。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