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像往常那样浏览财经要闻的刘先明,被一篇题为《中石化“最赚钱”炼油厂上半年巨亏4.23亿元》的报道抓住眼球。诧异之余,他当即奋笔疾书,写下反驳之辞。
7月21日,刘先明刚受镇海炼化党校之邀,为干部培训班讲授管理课程。随后,为表“力挺”,他在某论坛替镇海炼化的经营现状“洗白”,称“今年上半年,镇海炼化的炼油业务是亏损的,但整体是盈利的。 ”初衷是证明媒体报道“不严谨”的帖子,却也无意间道出令炼化尴尬的事实:炼油只是石化企业的一个板块,它的亏损岂可总被作为喊亏的筹码?
而据记者了解,自“三连跌”之后,7月30日的三地移动变化率已首度正向“破4”,国内油价跟不跟涨全在发改委一念之间。此时高调喊亏,令网友直呼“耐人寻味”。
“万金油”思路:怎么“亏”都能说得通
“我彻底搞不懂了,到底是国际油价涨了会降低炼油的利润,还是国际油价跌了会降低炼油的利润?”一家设计公司中层、资深车友卜先生在综合比较上半年出现的诸多报道之后,对记者道出了心中疑惑。
按照逻辑,国内炼油成本应该是和国际油价的涨跌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国际油价下跌会导致原油进口成本减少,从而推动国内炼油成本减少,炼油利润自然应声而增。但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逻辑,并不总是说得通。以5月财经媒体多篇关于炼油利润的报道为例,当时正值国际油价下降、国内成品油跟降的微妙时点,数篇报道皆援引相关圈内人士话语称:国际油价下跌后,国内成品油售价也相应下调,意味着批发市场的低迷以及价格下跌。
也就是说,国际油价下跌,可以被理解为国内批发、终端环节的售价下跌, “卖油”的利润依然可以被解释为 “摊薄了”。某篇报道中果然提到, “近期国际油价的下跌,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成本有所降低,但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后,炼厂炼油盈利将减少,中石油、中石化炼油环节的亏损局面将继续。”
而中石化高层说法令公众对 “炼油亏损”的认知更加混乱。今年3月26日,中石化在香港召开业绩新闻发布会,董事长傅成玉曾坦言,年初国内两次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大幅减缓炼油业务亏损,换言之,他认为 “国际油价上涨,炼油业务会减亏”。但傅成玉话锋一转,又称 “国内油价上涨幅度还是低于国际油价涨幅,炼油业务依然亏损”,意即在 “国际油价上涨”的前提下,炼油业务依然可以被说成是 “亏损”。
昨天,依然是中石化方面的说法: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党委书记陈坚对媒体表示,上半年国际油价先涨后降,导致公司炼油业务亏损4.23亿元。照此逻辑,国际油价的 “涨”直接减少了炼油利润,国际油价的“跌”又拉低了售价,依然等同于减少炼油利润。
如此正反皆有理的 “万金油”思路,是否让炼油亏损成为百试不爽的通行逻辑?
只有在价格上调预期下,油才卖得更好
根据昨天镇海炼化公司的解释,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先涨后跌,炼厂原油又是提前两个月购买,导致炼油业务的扭盈为亏。镇海炼厂被公认为是全国最能赚钱的炼厂,而卜先生奇怪的是:以往国际油价先跌后涨时,为何从来不见石化巨头拿“时间差”说事?
“其实不管是中石化还是地炼厂,都是希望油价上涨的。虽然表面看起来原油进口成本会增加,但只有上涨,市场销售才会活跃起来,不然下游都捂紧口袋"赌跌",出货就会成问题。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斌解释,“只有在涨价预期下,油才卖得更好。 ”
值得一提的是,镇海炼化此次喊亏的时点尤为微妙。最新三地原油均价 (布伦特dtd、辛塔、迪拜)为每桶105.52美元,连续22日内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已从上一个工作日的3.95%一举涨破+4%,达到4.47%。也就是说,在距离国内售价“三连跌”后15个工作日,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再度跨过调价红线。 “此前我们测算,到了7月30日收盘,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就将毫无悬念地涨破+4%的调价红线,所以到了8月9日满足22个工作日之后,发改委如果能及时上调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将在300-350元/吨。 ”分析师陈晴则补充道。
在油价上调的预期下,炼厂的库存率确实明显下降。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30日,国内社会经营单位柴油库存为3.26万吨,较7月18日下降1.84万吨,当前库存占其总库容的10.35%,环比下降36.08%。“三地原油变化率出现持续上涨的走势,市场看涨气氛愈加浓厚,主营持续上推汽柴价格。 ”分析师胡慧春说,主营在本月销售计划完成较好,下月面临上调的情况下,还可能控制资源,追求上调后的利润。据他估计,上调价格落实前,各地主营还将推涨柴油至最高零售限价,汽油价格也将跟涨。
国内近半油与国际油价涨跌无直接联系
纵观过去发改委提高油价时的公示,总是将“国际油价上涨”列为第一项依据。油价上涨正不断为炼油亏损买单,也逐渐为公众所熟悉和接受。但却很少有人看穿此逻辑的漏洞。实际上,炼油只是石油企业的一个板块,即使是在炼油业务比重占绝对地位的中石化内部,也存在化工销售、上游开采等多种业务。
油企不能否认的是,国际油价上涨不只间接拉升油企的终端销售价格,还可增加化工销售的收入,对冲炼油成本的增加。一家企业的盈利表内,如何能将多项业务分割看待?而另一巨头中石油的炼油业务比重则占比不大,牵系公司盈利水平的上游勘探、开采业务与国际油价的涨跌并无关联。整体而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刚超过50%,还有近一半油与国际油价涨跌无直接联系,所有油却同样搭乘“涨价”快车。
虽然不可否认进口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力,但在判别国内炼油成本究竟能否有所作为的时候,许多人存在认知盲区,认为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就是国际油价的涨跌,而原材料成本其实只是控制炼油成本的一个环节。
记者注意到,国内油企与国际原油交易的脱节也是油企抗风险能力较差、只能依托行政涨价政策来平衡经营的原因之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量采购进口原油,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国内企业开始较广泛接触原油期货市场。相对于老牌西方企业,国内石油企业参与原油期货市场的机制还不健全,也缺乏经验,炼油企业一直以通过期货市场分散计价风险为参与原则,不进行投机操作。
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40%的西非原油交易基本以提单日5天作为计价期,因此短期的市场波动对采购价格影响巨大,也容易受到国外资本的人为操纵。业内人士认为,油企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将5天计价转换成全月计价等手段,化解短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降低采购成本。
作者:劳佳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