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体育 > 正文

如此国民健身也是“举国体制”下的另类蛋

来源: 腾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劳卫制是典型的苏联模式

竞技体育学苏联,群众体育也学的是苏联

中国的竞技体育制度是从前苏联而来,而群众体育其实也是“师出同门”。

前苏联的专家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康的、身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劳动和保卫祖国有所准备的、自觉的共产主义建设者”。所以体育也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前苏联学校体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运动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讲究整齐划一,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舒展。所以体育变成了不好玩的事情。…[详细]

而在解放初期,群众体育就是效仿苏联的“劳卫制”(即“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要测验长跑、短跑、投掷手榴弹等十几项才能拿到荣誉证书。后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也延续了“劳卫制”。这其实无视国民的健康状况,完全是“体育大跃进”。

中国群众体育在以前不仅单调,还讲究整齐划一。所以,广播体操、工间操流行了很多年。1951年11月24日,体总筹委会、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行广播体操运动的联合通知》出台后,全国各地,无论农村、城市,还是学校、机关,立即掀起了工间、课间、田间做广播体操的热潮。但凡学校或者单位开个运动会,开幕式上多半都有团体操表演,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21世纪。前不久,几个城市又开始恢复全民广播体操,美其名曰,“全民健身”。可见,在许多主管者的眼里,一说到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就想到统一、规模。如此,算不算“另类的举国体制”呢?
 

日媒:金牌大国不能忽视群众体育

2010年12月03日11:43国际在线

日媒:金牌大国不能忽视群众体育

由政府出资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健身器材,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

日本《新华侨报》文章

原题:不能忽视日本群众体育的优势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夺金牌,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这种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上都高居金牌榜榜首,但与之对应的群众体育还有待加强。如国民健康指数、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国民平均运动时间、平均运动健身消费,这些比奥运会、亚运会金牌更有含金量的“金牌”,中国与日本等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的提出,中国出现了游泳热、乒乓球热、广播体操热和长跑热。改革开放后,武术热、气功热、健美操热等接连兴起,群众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体质状况改善幅度超过世界平均幅度。然而,偏重竞技体育、忽视群众体育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主管竞技体育的有6个司,而主管10亿人群众体育的仅1个司;1981-1988年为竞技体育投入40亿元,为群众体育投入仅4000万元;1996年,北京体委85%的经费投入到竞技体育上。群众体育滞后也使竞技体育缺乏基础,国民体质、人均寿命均明显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不妨看看日本的例子。战后日本体育一改过去军国主义时期的强烈武士道色彩,从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向美国学习,在完成人格培养的总目的下,强调提高体力、运动能力和掌握运动技术。中国群众体育则是单一的苏联模式,多从教育和健康方面考虑,学校体育的价值与目标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运动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讲究整齐划一,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舒展。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实行《体育振兴法》等一系列措施,在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减少竞技体育的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投入。1980-1989年,日本体育预算中仅有0.5%用于竞技体育,其余皆用于群众体育,远远高于中国;竞技体育靠大众体制,而不是举国体制;大众心理也不再对夺冠军、拿金牌寄予厚望,一定程度上造成竞技体育成绩的下滑。

据统计,目前日本体育人口占本国人口70%以上,中国仅为31%。中国有体育活动习惯的仅占10.4%,经常锻炼的占25.6%,64%的人不锻炼身体。反之,很多中国人宁愿花钱吃药,也不愿花钱锻炼;工作时间闲聊、做私活,闲暇时间通宵达旦打麻将,搞得身心疲惫。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不仅要在竞技体育上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堪称体育强国。因此,在关注中国体育代表团规模创下历届之最的时候,也要关注群众体育,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