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伤病员全部运回国内
■日本兵站中的女看护(资料图片)
再看日本的情况。日清战争期间,日军卫生系统的运作机制主要表现战地救护、患者的后方输送、战地尸体处置等方面。在陌生的作战环境下,日军庞大的救护、救助、救援机能,令欧美军队震惊不已。战争中,向后方输送日军伤病员,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战场复杂的环境及交通设施的不健全,输送部门面临诸多的困难。清朝本土缺乏优良的道路,部分地区可通过马车,但道路颠簸、行进缓慢。朝鲜山多路险,患者运送主要靠人力担架完成。日清战争中,日本动员所有的搬运手段倾全部力量,就是要将战场的伤病员一兵一卒都运回国内治疗调养,绝不把他们弃留海外。
清日战争双方的伤亡数都超过万人。清军死亡推计25000人;日军死亡13488人。战地尸体处理是维护战场卫生、防止疾病扩散的重要一环。日军对战地战死者和病死者的处理,采取在各战场附近和宿营地附近,开辟临时墓地埋葬的方式。根据战场条件,分别有土葬、火葬、水葬,对应不同的官阶,设立不同等级的墓标。
媒体:拒绝记者随军采访,在国际上陷入被动
清朝:对旅顺大屠杀表示沉默
■媒体用图文方式对战争进行报道(资料图片)
十九世纪末,清朝的主流报刊均系民间创办,并不代表政府的声音。清朝向国际社会发言的唯一途径,是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馆间的对话。数百年来清朝实行严厉的愚民政策,国人被禁止过问政治,报刊媒体更在严控之列。鸦片战争后,远离政治中心北京的上海,西方人申请办报受到相对宽松的待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朝的报刊媒体几乎被西方人垄断。
清日两国的第一战“丰岛海战”,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朝廷最初接到清朝战舰击沉日本战舰的错误情报,朝廷上下一度亢奋不已,群臣间大谈倭奴小国不堪一击的快事,报刊媒体也争相报道大捷新闻。《上海新闻画报》刊载的“倭舰摧沉图”,更有声有色渲染了丰岛海战大捷的战事,一时误导了民众对战争真实状况的认知。
清朝政府在新闻报道上一贯采取极端保守的态度,战争中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清朝排斥媒体的做法,增加了本国战争立场的不透明性。在国际舆论被动的状况下,对丰岛海战的国际审判,判决结果却是让受害方清朝一败再败,甚至被指责成挑起战端的祸首。这种一边倒的倾向,一直持续到1894年11月。直到日军在旅顺口滥杀无辜事件(日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估计死难者约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被西方记者曝光,国际社会才开始对清朝表现出有限的同情心。可是当清朝俘虏和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却听不到清朝政府的呼吁申冤。面对日军的所作所为,国际上一些报刊挺身而出,站在人道的立场上,日军的野蛮行径才得以揭露。
日本:歪曲事实取得舆论支持
日本作为加害国,却及时通过媒体歪曲事实、自我辩解,继丰岛海战非文明之举后,再次从政治困境中逃避了罪行的谴责。在战争中,日本政府启动了国家所有的宣传机器,通过媒体机能的运作,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向国际社会做出开放战争的姿态,试图赢得欧美列强的理解和支持。伊藤博文相信,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日本的舆论战达到了预期目的,国际社会认同了明治军队的文明和维新政府的言论。
日本的战争公关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允许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允许外国新闻记者随军采访;允许国内的报刊记者、从军画师、照相师、僧侣、神官等人随军采访和工作。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军方设定了许多限制,但做法本身增加了战争透明性。
科技:仿造购买外国武器,军事观念陈腐
清朝:买来的各种枪炮操作复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