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成熟了
对首次演出的城市,郎朗都要对演出曲目反复斟酌,2010石家庄的首次演出也不例外,他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曲目组合,《春舞》、《平湖秋月》、《彩云追月》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情,肖邦的《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贝多芬的《热情》更是郎朗的精选。可以看出,相比于以往,此番石家庄首演,郎朗在选曲上更倾向于“中国元素”。
如果说,“手舞足蹈、激情澎湃、浑然忘我”是郎朗给人留下的“规定”风格,那此次石家庄演出,郎朗却表现得有些“婉约”和“含蓄”。《平湖秋月》、《春舞》、《彩云追月》几首经典的中国风作品,被郎朗演绎得极为传神。弹指间乐曲在琴弦中流淌,情感满溢、陶醉其中¡¡呈现给观众的是这样的印象:郎朗更加成熟了。
《黄河》,气势磅礴,四个乐章,或舒缓或铿锵,听之如耳闻黄河的Å吼¡¡在《黄河颂》一段中所展现的宏伟气魄和《黄水谣》中那种舒缓、流畅节奏,无不令观众如身临其境。曲目的高潮部分,郎朗以极其精准的指法,把《保卫黄河》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
演出现场,来自衡水的刘京京小朋友超越了梦想,她与郎朗齐奏了《军队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两人不时的眼神交流,让现场所有的观众都沉醉在这优美的乐曲之中。第一次在国际钢琴大师面前展示琴艺,刘京京表现的淋漓尽致,年纪虽小,可她的身上却似乎蕴含了大师的气质。
“郎氏”风范
郎朗的演奏风格以“激情澎湃”、“浑然忘我”著称,甚至有人用“火花四溅”这样不搭调的词儿形容郎朗的演奏特色。不少人对郎朗在舞台上夸张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那双上下·飞的“魔术之手”津津乐道。
在他的演出现场,仿佛有一种看不着、摸不到却又实实在在的“气场”,人们为之共鸣,为之陶醉。
郎朗拥有辉煌绚丽的演奏技巧,对贝多芬、普罗高菲夫、阿尔班尼兹、肖邦等人的作品,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充满自信神采的音符,令人能感受到他拥抱生命的热情。
郎朗的音乐魅力,已¾跳脱古典音乐呆板的形象,而以更新鲜刺激的时髦风格,吸纳更多的年轻族群加入到探索古典音乐新境界的行列。
有专家这样评论:郎朗的钢琴技术如行云流水,极端困难的章节,他一挥而过,清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轻重如摘叶飞花。有这样的技术操纵,感情的表达就更为容易了。
“郎氏”风范不仅体现在年轻大师的演奏风格上,他的为人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和、谦逊、快乐、纯真,不摆谱,讲诚信,恪守职业道德。 音乐会现场,温度极低,但郎朗始终认真弹奏,并应观众的要求返场数次。一位小朋友拿着一瓶水送给郎朗,说“给你一瓶水,抱抱我好吗?”,郎朗抱起这个孩子,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中场休息时,一位从北京特地赶来欣赏郎朗音乐会的李姓女大学生对郎朗说,我的同学让我替她向你捎一句话:“是你让我改变了对艺术家全是疯子的看法。”年轻大师高兴地说,“请你代我向你的同学致意。”
郎朗功成名就后,成立了“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专门资助热爱音乐的贫困孩子,体现了这位年轻大师的责任操守和慈善情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观众之声
音乐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观众。
苏女士的女儿学习钢琴6年,自费购买了两张580元门票,没舍得让父亲来。苏女士说,秦川艺校¾常组织学生听各种音乐会,不仅教给孩子琴技,还在拓展孩子的视野上下功夫。孩子每每听完一场高端音乐会后,都深有感触。一次听完德国艺术家的交响乐后,在车上妈妈给她放流行音乐,孩子说这是什么呀太难听了¡¡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练琴已有两年的孩子参加了郎朗演奏会。孩子带着望远镜,父亲拿着录音的设备,“装备”齐全。
一位琴童家长特地给孩子买了一张VIP票,自己却购买了一张580元的票,坐在二楼看台上。
观众中有一个“三代组合”,姥姥、母亲、孩子。两岁的孩子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不断地鼓掌。姥姥介绍,孩子平常8点就睡觉了,但看高雅的音乐会,她会特别专注。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对记者说,“孩子学琴已有四年,今天是带他来感受一下音乐,让他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练习上,而是更深地理解音乐。”记者问这位五年级的男孩子是否会像郎朗那样刻苦练琴时,孩子连声说:“不会不会,太苦了”。
一位刚上六年级的女孩说道:“我觉得应该学习郎朗的拼搏精神,不单单是用在练琴上。”他的妈妈在旁边微笑着说:“我让女儿练钢琴主要是培养她的爱好,我感觉钢琴能够塑造一个女孩子优雅的气质。”
一个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的妈妈对记者说:“郎朗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的苦,却都挺过来了,除了他父亲的教育之外,关键还是他对音乐的痴迷,所以孩子能否走钢琴这条路还要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望子成龙难矣哉
郎朗的“前生”经历,也令那些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心仪不已。2岁学琴,5岁获奖,17岁就与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家同台演出;而其父亲近乎恶魔般的管制、逼迫儿子学琴几乎导致郎朗自杀的“恶行”,令如今28岁的郎朗在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有意思的是,郎朗的“后怕”不但没有令今天的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束有所收敛,反而成了他们“棍棒教育”的“理论依据”。
郎朗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语重心长地对家长们说,“艺术这东西不是逼迫式就能灵的,最好让孩子多看看音乐会,真正爱上音乐。”同时他强调,“弹琴不能光靠技术,主要还是靠脑袋,要有文学的滋养,文化的积累。”
郎朗的莅临,激起了多少家长的梦想!记者的一位朋友经常教育学钢琴的儿子:“郎朗行,你为什么不行?”
一方面,棍棒之下出天才,马友友、莫扎特的父亲都是严格管教儿子的“模范”,贝多芬的父亲更是以拳打脚踢将儿子“打”上了音乐圣殿。但从另一方面说,天才总是凤毛麟角。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天赋判断,一般都是高估的。如果不管孩子的天赋如何,只是一股劲地逼迫孩子学琴,不知会有多少孩子被管得成为蠢才。
一位律师朋友对记者说:郎朗的成长历程,像一个神话吸引着无数望子成龙的琴童家长的眼球。郎朗的成功是否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复制?这是每一位琴童家长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和最不愿触及的痛。
大部分越是在音乐道路上走得远的孩子,付出与得到的越不成正比。
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学琴到初二。最后,孩子对母亲说,如果再让他练琴,他就拿斧头把钢琴砸了,吓得母亲再也不敢提练琴的事了。孩子解放似地去打他喜爱的篮球,现在进了专业队,去日本打球了。
秦川艺校的王鹏香校长说,早些年,家长觉得投资那么多,就得让孩子学出点什么来,在以后的高考、就业上有所回报;面对现实,家长的想法开始转变了,是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选择最好的老师,至于究竟孩子能学到多少,这方面要求就不高了,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素养。
一位钢琴教师说,“弹钢琴是一个很大的体力与精力的消耗过程,如果安排不合理,孩子、家长付出巨大,最后,孩子的才能与未来会被葬送。为了钢琴事业,我流过很多眼泪,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学琴会如此艰难与痛苦?为什么那些小小的心灵不能从音乐中得到滋养而真正的快乐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快乐的钢琴家,快乐的艺术大师?”
过江之鲤,趋之若鹜。真正能跳过龙门的又有几人?
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因为望子成龙而失去理智,老师也并没有过分追求“业绩”而一味地让学生练琴,他们并没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郎朗。也许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孩子又都会成为郎朗!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