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是目前大多数地方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稳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稳增长。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正成为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内容。
各地“为凤筑巢”
12日上午,被称为改革开放34年来中国最大单笔外商投资项目——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在西安高新区正式开工。
陕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西安三星项目作为一个高端项目,块头大,在税收、就业这些直接效益外,还可以带动周边为其配套的上百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上千亿的产值。
除了三星项目之外,陕西还有美国强生、神华陶氏等重大工业项目也正在推进之中。今年 4月27日,陕西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举行合作备忘录签字暨央企进陕发展活动启动仪式。有37家央企,包括206个大项目,总计划投资超过7000亿元。其中,项目涉及能源、化工、精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内容。
不仅中西部,沿海地区也在争取大项目。9月9日起到11日,广州市借商务部举办全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工作会议之机,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百家知名企业羊城行”,并对21家重点企业做了具体推介,与12家签约,签约金额达到450亿。
一家央企的广州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家新一轮的稳增长中推出了万亿基建项目,装备制造行业的央企落户广东,可以让原本以轻工业为主的广东能在新一轮的基建投资中分得“一杯羹”,也让广东整体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厦门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分析指出,在外贸出口受阻和内需拓展短期有限的情况下,稳增长很重要的动力来自投资拉动,投资最主要包括基建和工业两部分,而基建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更大,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的上马成为首选。
吴刚也认为,重大工业项目的落户是缓解当地资金压力、提振经济的有效举措,而地方财政主要是在营造产业园区、基础配套方面着力,“以企业为主体,也带动了我们财政的公共杠杆作用。原来是筑巢引凤,现在是为凤筑巢,这样会更加有针对性,公共财政的投资效益也会更明显。”
不少项目有产能过剩之虞
在稳增长基调下,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举措。例如,重庆市8月公布了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三年振兴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
浙江省8月发布的《关于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推进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支持该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黑龙江公布的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举措也包括支持企业增加生产、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缓解企业资金难题、减轻企业负担等4个核心内容。
不过,在广东省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看来,目前工业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外需下滑,内需也没有多大的拓展,但我们针对外需和内需的产能都很大,目前原材料价格例如钢材已经跌到低位,说明了需求端不行,工业产能过剩。”成建三说,现在很多地方的许多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在短期内对稳增长有明显效果,有一部分项目确实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也有不少项目有产能过剩之虞。
专家指出,工业经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避免投资的盲目化。相比工业经济增量,工业的质量更为重要,加快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在这方面,目前包括广东、福建在内的不少省份都在加快工业技术的改造和转型升级。例如,福建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4万亿元,其中2012年和2013年分别完成2000亿元和2600亿元(来自全省各方面累计投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