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 正文

创新创业亟待招商模式之变

来源: 中国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先要变一变传统的招商模式。”在新近的采访中,上海“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副区长费小妹对记者说。

她直指创新创业,不能简单地“抓现成”,搞“大树进城”,而是要“从小培育”。相关业内专家也认为,创新创业是要素的全新“排列组合”,需要的是耐心和过程。

“招进来”还是“长出来”?

上海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长期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转型。他说,大家都在说创新,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还像过去那样“拼政策、抢项目”,与创新只能是“越行越远”。

单说与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孵化器”,其中的运作理念就大有讲究。在不少地方,提起孵化器,往往指向的就是一幢幢楼。有的还是“商铺”经营思路,楼里的一间间房,分配有“主”了,也就完事。

“孵化器是一个综合体,更是一地创新创业的土壤、机制和氛围。”费小妹说。上海嘉定区新近推出“大孵化器”战略,不仅仅是鼔励各种资源以多种体制和模式建立孵化器和孵化机构,更是“要让嘉定本身变成一个大孵化器”。

这个“大”字,很有文章。当地科技部门一位人士说,创新创业不是简单“招进来”,而是要“长出来”,是资本、科技、人才与产业的融合,“需要从种子和小苗的源头,慢慢地让它生长”。生长的条件不可能“单打一”,那些创新创业人才,是“才”更是“人”。一个创新项目,往往是创业者本人考察产业环境,家属已在考虑当地的生活环境。大孵化器,“大”就大在这儿。

“长出来”的培育方程式

创新创业,怎么让它一步一步“长出来”?徐长乐等专家认为,需要一个“一环扣一环”的培育方程式。

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上海杨浦区,已形成了“预孵化-孵化-加速孵化-创业园”的多级梯度创业扶持平台,形成创业的滚动式衔接,既在滚动中化解创业风险,又在滚动中强化创业项目的“接地效应”。

除了纵向,还要有横向的环环相扣。在嘉定,包括首期5亿元投资规模的嘉定创投基金及其他中外产业基金在内的一个“金融硅谷”平台,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接通”。获得嘉定创投以及达泰基金共6000万元风险投资的上海置诚城市管网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崔立健说,这个横向效应,除了资金上的扶持外,还有助于改变创新企业原先作坊式的管理模式,让它少走弯路。

“一环扣一环”的方程式,还包括创新创业成本的分摊机制。创新有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越到后端就越高”,成本的分摊、化解和平衡机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但也是推动创新的突破口。

在创新创业前端,包括科研院所的前沿研发以及创业者的源头尝试,成本相对可控,可以通过政府以及各类孵化器的运作和公共平台的支撑,分流成本、平衡成本。但到了创新创业的后端,资源集聚度不断升高,分解成本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就要不断地拓展,要把政府、社会、企业、产业以及创新创业者本人各方的空间整合起来,有效地借力并分流。

“生长”出来的成长性

业内专家认为,转型,并不意味着新阶段否定老阶段。“大树进城”式的招商引资,对于快速追赶式的发展,还是有其历史作用。但是,进入转型期,自主创新成为主导,“本地风光”型的发展思路就应得到更多的倡导。

就算是引进项目,发展思路也在变,也在利用“本地风光”的土壤。记者在上海总部经济较为集中的徐汇区采访,有一个现象让人深思:七成总部是在本地慢慢培育的。

徐汇区政府人士袁昭宇也对这个现象感兴趣。他说,不少总部经济企业,开始都很谨慎,有些是先设立一家贸易公司,或设立一家办事处,“探探路,打打前站”,感觉不错了,才会有总部入驻的大动作。可以说是在“本地风光”的软环境中培育出来的。比如美国国内一家“百强企业”进入徐汇,就是从办事处升格为贸易公司,再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实验室,最后与当地产业环境与综合服务功能互动之后,建立地区投资总部和中国区研发中心。

业内人士说,创新创业,需要慢慢“生长”。最强的成长性,恰恰在于实实在在的“生长性”中。



责任编辑:高梦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