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券商资管规模为何膨胀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许 滔绘

临近年底,多家券商传出投行、经纪等传统业务部门裁员降薪的消息,而从券商营业部的情况来看,持续了一年的交易清淡后,不少年初新增的营业部早已处于煎熬之中。

相对于传统部门的不断裁员,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近来却在不断扩张。近期,一些资产管理投资经理等职位的招聘屡见报端,如日信证券、华林证券等就打出招聘广告,大量招聘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

券商资管业务缘何逆势扩张?扩张最迅速的业务有哪些?资金池是否存在风险?

定向理财产品急速膨胀

一般来说,券商资管业务可以划分为集合理财、定向理财与专项理财。“所谓集合理财,就是大家把钱交给证券公司,由证券公司管理。”日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研究员冯磊介绍说。

前几年集合理财产品是券商资管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但近年来,集合理财产品规模却在持续缩水。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证券公司全部受托管理资金的本金在2011年底是28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膨胀到4800亿元,到了3季度末,约为9300亿元,截至12月初,券商资管规模已达1.2万亿元。其中,集合理财产品规模持续缩水,仅为1800亿元左右。

在集合理财计划缩水的情况下,券商资管的“大跃进”完全来自于定向资管产品业务。业内保守估计,券商定向理财的规模目前应已达8000亿元。

据证监会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定向理财业务往往由客户规定资金的用途,目前很多券商向银行定向发行理财产品,再由银行花钱向券商购买票据,或者做委托贷款,银行对资金的用途都作了严格规定。

“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如此一来,银行的资产转移到了表外,同时券商扮演了通道的角色,也能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该工作人员介绍说。

其实,早在2011年年中,集合理财发行受困的申银万国,就开始发力定向资管业务。随后,各家券商纷纷跟进,使得该项业务迅速增长。在这一波银证合作浪潮中,借助通道业务实现资产管理规模超常规增长的券商不在少数。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证券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国泰君安资管规模达到1306亿元,成为券商中资管规模过千亿元的券商,而宏源证券资管规模也已膨胀至938亿元,逼近千亿元。

逆势发展源于创新需要

由于近年来监管层叫停了传统的信贷类银信合作业务和银信合作票据类业务,商业银行必须找到新通道来填补这一空白。而谋求转型突围的券商资管业务创新近年来一直呼声很高,与亟须新通道的商业银行一拍即合。

监管层对于券商业务创新一直表示鼓励,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今年10月1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对券商业务创新进一步松绑。

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取消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定向资产管理双10%的限制,适当允许集合计划份额在投资者之间转让并调整集合计划强制清盘的相关规定。此外,还将券商理财集合计划的最低客户门槛统一由5万元降低至1万元。

监管层政策持续“松绑”,各家券商也在产品创新方面“埋头苦干”,对冲产品、定向增发产品、保证金账户产品接连推出。而目前效果最明显、引发业内最密切关注的则是券商资管运营模式上的创新,即券商银行合作的定向资管业务。

据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其与银行合作的主要是票据业务,即商业银行将理财资金定向委托给券商管理,券商再利用这部分资金购买银行票据。

但随着更多券商的加入,目前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呈现竞争激烈状态,佣金价格被一再拉低,也使得券商在开展通道业务之外开始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严格防范托管资金风险

根据现行规定,券商资管业务无须公开信息披露,仅须向证券业协会进行报备,其中存在一些风险。特别是近来火热的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将银行的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其中潜在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章飚表示,委托贷款业务中使用的委贷合同全部是银行的格式文本,有些条款明显有失公平,这些文本将所有的风险均交由委托人承受,而定向资管作为委贷业务的委托人如果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一旦业务出现问题,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对于这块领域的风险不会视而不见”。

但多家券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理财资金都经过银行托管,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不存在市场担忧的风险。日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研究员冯磊也对记者表示,“公司对各项理财产品的资金有着严格的区分,不能随便挪用。同时,公司会分析产品的收益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都会综合判断。对于收益、风险明显不对等或收益水平很低的业务,一般都会主动放弃。”

章飚指出,对于正准备做大资产管理规模而实现业务腾飞的多数券商来说,目前的集合信托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均非传统的标准化产品,最终用途大多涉及实业融资,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预期收益率表象下识别和管控实质风险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