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华盛顿,美国副总统拜登前去参加与共和党解决财政悬崖的闭门会议。
参议院以89票对8票通过解决“财政悬崖”议案;仍需众议院通过,并经奥巴马签字方可生效
自从美国大选之后,美国媒体不停重复一个词“财政悬崖”。这个悬崖貌似无形,却价值约6000亿美元,如果美国掉下去,整个世界都要跟着颤抖。1月1日,美参议院投票通过解决“财政悬崖”的议案。接下来,议案要众议院通过,“财政悬崖”才能圆满解决。
高收入家庭永久增税
何谓“财政悬崖”?2012年底,布什政府推行的减税政策将到期;同时,2013年伊始,奥巴马政府推动的在未来10年内削减1.2万亿美元政府开支的“自动减赤机制”将自动生效。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增税和减少开支的双重作用下,预计美国经济将损失6000亿美元,陷入衰退。这种犹如悬崖一般的危险状况,即为“财政悬崖”。
1月1日,美国参议院以89票对8票通过解决“财政悬崖”的议案,20年以来首次大幅上调税收。议案主要针对年收入4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和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这些富裕之人所承担的税率将永久从35%上调至39.6%。
此外,将在年初启动的1100亿美元政府开支削减计划延后两月再执行,2013年工薪阶层缴纳的薪资税率将从4.2%回调至6.2%,失业救济金政策在2013年延长一年。协议内容包括上调遗产税、资本收益税、分红税以及取消国会议员薪金上调。
民主共和均有妥协
参议院“财政悬崖”议案在最后期限前三个小时达成,分歧严重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做出了妥协。共和党打破了“绝不增税”的立场,而民主党也对增税 “打击面”做出妥协。奥巴马在争取连任过程中,曾经坚持要向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增税。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参院通过的议案表示赞赏。他说,“这项议案将进一步削减赤字,在20年间首次要求最富有的2%美国人口支付更高的税收,这是一个进步。上个月,共和党表示,永远不会同意向最富有美国人增税。很明显,这份议案将永远提高他们的税负。”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这兑现了奥巴马通过增税避免“财政悬崖”恶劣后果的承诺。
一些民主党人对于参院的议案仍然不满意。对议案投了反对票的民主党参议员汤姆·哈金说:“如果年收入25万美元,这不算中产阶级,这是最富有的2%美国人。没有协议比一个坏协议好,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协议。”
“财政悬崖”解决方案需由参众两院投票通过并经总统奥巴马签字方可生效。但众院议长博纳表示,是否通过议案或者对其做出修改,目前还没有最后的决定。(储信艳)
■ 观点
飞越悬崖是奥巴马政治遗产?
美国大选之后,连任的奥巴马就开始与共和党人进行“财政悬崖”的谈判。在这份通过的协议总,共和民主两党都做出了妥协。奥巴马一直坚持对年收入25万以上的家庭增税,而共和党被逼入了墙角:如果他们不接受减税的立场,那么布什时期的减税方案将在2012年12月31日自动到期,那么全美国人都要多缴税。如果共和党阻拦奥巴马,那么选民将谴责其为了保护富人,给所有人加税。
但是,奥巴马的民主党最终妥协。美国新闻网站《政客》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财政悬崖”。在一篇名为“财政悬崖:奥巴马的遗产陷阱”的文章中写道,奥巴马总统希望“13”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一个能够留下历史遗产和收获经济复苏的年份。这个愿望能够解释,奥巴马推动“财政悬崖”解决的方法和为何他选择做出妥协。参议院通过的“财政悬崖”议案,可以算作白宫的一项胜利——议案打破了美国共和党人坚持了20年的“反对增税,特别是对富人增税”的立场。但是,“财政悬崖”可能是奥巴马的一个遗产陷阱。
美国政治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雷可利说:“人们记住总统,都是记住大事。罗斯福和社会保障,杜鲁门和中情局,肯尼迪和登月,那么,奥巴马和什么搭档呢?医疗法案、杀死本·拉登,还是气候变化?反正不会是赤字和财政悬崖。” (储信艳)
■评论
美国2013年若面临衰退,将造成亚太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并加深日本和欧元区的进一步衰退,也会使英国经济面临三度探底。正是因为如此,全球都希望美国可以摆脱悬崖危机。
——英国《卫报》
在最后一刻达成的这项协议比设想的规模要小得多,华盛顿将许多最棘手的问题留待日后解决,这只能拖延几周时间。到2月底或3月初,美国财政部应对债务上限的所有特殊手段都将穷尽,国会又将面临上调债务上限的立法考验。这意味着,美国国会虽然推迟了财政悬崖的发生,但实际上埋下了一个新的、还可能是更危险的定时炸弹。
——《华尔街日报》
被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拖累的美国五角大楼对削减开支非常脆弱,如果出现财政悬崖,那么五角大楼将会必须裁员80万人。
——英国评论员罗里·卡罗尔
除非美国国会能够为脆弱的经济带回稳定,大公司将很可能被迫打击小公司,结果导致小公司与美国最佳的利益为敌。如果我们将“财政悬崖”搁置起来,或者将伴其而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保持下去,美国小企业将面临可怕的结果。
——《时代》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