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调查京城外来务工者就业状态
北京等大城市的外来务工者求职状态如何?近日,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融入这一群体,探访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雪后的北京异常寒冷。在北京虎坊桥人才市场里,来自内蒙古赤峰的李荣武正在仔细看着招聘信息。这些年,从内蒙古到东北,再到北京,老李的足迹遍布许多城市。“在家里一个月才挣1000元,还不管吃住,还是大城市机会多。”老李说,自己腿脚不太好,找一份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工作就满意,“最关键的是工资得按时发放。”老李坦言自己很幸运,“这么多年了,还真没遇过拖欠工资的情况”。
寒冷天气似乎也影响到了劳务市场,前来求职的人屈指可数,偌大的屋子里冷冷清清,确定求职意愿的更少。人才市场外却异常热闹。几十名外来务工者在劳动力市场门前的一片广场上,等待着好运气的到来。
上午刚过10点,一名来招聘内保岗位的女士来到人才市场前,刚才还如同散沙般的人群,一下子呼啦啦地凑了上去。
“月工资2000元起,上保险,管吃住,工资保证足额发放。”负责招聘的女士耐心地对工作岗位一一介绍。
“能不能按日结账?”“有没有社会保险?”老李等一些求职者关注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也颇有经验。最终,几个对岗位感兴趣的求职者留下联系方式。
第二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丰台区的赵公口人才市场。这里正在举办中高级技工的专场招聘会。人才市场对面就是赵公口长途客运站,外来劳动力比较集中。
“你也看到了,一上午几乎没有什么人。”一名来自北京某医疗器械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用工需求变化不大,就业市场相对平稳。
意外的是,记者在这里再次遇上了前一天结识的李荣武。他告诉记者,南城的几家人才市场他都去过,可是收获并不大。
老李只是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亿人,相当于城镇总人口的23%,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就有1.58亿人。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相比,新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成“城市人”。有报告显示,如今,进城务工不再仅仅意味着“养家糊口”,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已成为主要目的。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追求体面劳动的需求更加迫切,很多人甚至希望在城里安居乐业。如此庞大的渴求融入城市群体,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与考验。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将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他们有着奋斗进取的精神,他们有着扎根城市的梦想。同样的,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他们也需要社会各界有温度的关爱,帮助他们融入人生的“第二故乡”。(记者 韩秉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