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 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 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

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

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

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

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

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

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同花顺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