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传承篇
董酒:传承中华酿酒精髓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受其影响的黔酒一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黔酒也因此被业界称为“酒中贵族”。那么黔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呢?而董酒的酿造秘方为何又能传世至今且少有人知?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一起去它的诞生地——贵州遵义,探寻董酒的无穷韵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总则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据环渤海财经网了解,在我国,食品药品类中有些配方被列为国家秘密,并永久保密。
马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云南的白药,贵州遵义的董酒,同时列为这个国家级的保密的工艺技术配方,是有它很坚实的基础,有它很深的历史渊源。工艺配方作为国家秘密来保护,在白酒行业,是非常少的。
能被称为国家秘密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民族性,是民族精神的精髓部分。
国家究竟是因为看重董酒厚重的历史底蕴?还是她所能代表的一种民族精神?抑或两种原因皆有,才决定将她列为国家秘密呢?我们对其追根溯源的略做探索。
禹明先(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研究专家):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传奇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使大量的民族向南迁移,来到资源富集、土地广袤的巴蜀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集中积淀。而后,顺着赤水河南移,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贵州沉积,形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和酒文化。据《史记》载,汉武帝曾派唐蒙南下赤水河中下游地区统一夜郎(现贵州遵义一带),到了古鳛部,喝到一种很好的本草酿制酒“蒟酱酒”。随后携酒回到长安呈献汉武帝品饮,令汉武帝大悦,遂钦定其为岁岁来朝的贡酒。
难怪清代陈熙晋的诗中写到:“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
从大的时间观看,董酒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从细微之处可见,董酒处处坚持它独特而传统的工艺。整个酿酒过程用时需三年,到出酒至少需五年时间以上。在酿酒时用两种曲,大曲加入40多味本草,谓之“产香单”;小曲加入90多味本草,谓之“百草单”。
马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蒸馏白酒,把大曲跟小曲在一种产品的糖化发酵过程中共同使用的,董酒是一个典型。
董酒,能被列为国家秘密,牵涉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一定是对民族有益并且安全的东西。
秦含章(百岁中国酿酒业界泰斗、著名酿酒工业专家):
董酒香味十分独特,不属于任何一种白酒香型,自成一派,那是因为它的工艺独特,制曲的配方更是酒界唯一。
禹明先(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研究专家):
其他名酒的工艺,都是一次性发酵,用一种曲,曲中没有添加中草药。
130多味本草,都需要经过有经验的技师严格筛选。本草经过研碎后拌入稻米或小麦后,需要人工踩曲,这种匀速而持续的运动,就像劳动时的舞蹈。碾磨酒曲的过程,也未使用机器,而是放入传统的石槽,人工碾磨,这样可以避免瞬间高温杀死曲药中的微生物。
同时,董酒的发酵时间长,大窖密封发酵时间在一年以上,中间过程不启封,并且发酵窖泥是全国独有的偏碱性窖泥。
贾翘彦(特邀国家白酒评酒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发酵周期长,又用烤过酒的酒糟来发酵,所以它的酸度比较高。不采用碱性的窖池,酸度太高的话,微生物就不能进行再发酵,不能产生酯香、药香。同时,药香里面的一些成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好处。
涵盖130多种本草,如此庞大的一个配方,怎么会出现在董酒的酿造中呢?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医药学博士):
从地理环境上讲,遵义这个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植被茂密,药材非常丰富,自古就有“黔地无闲草”之说。
七情和合,是中国的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以平衡为善。董酒以130多种本草作为配方,它肯定经过反复摸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大量标本,然后进行反复的配伍实验,以致达到一种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万物皆有出处,董酒正是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积淀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民族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而国家正是看到了董酒的这份珍贵、这份价值,才将其传统酿造工艺和唯一本草配方列为“国家秘密”,保密期为长期,这是对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保护。
二、红色长征篇
董酒:红军长征美酒奇缘
董酒,这颗民族瑰宝深藏于贵州遵义。她最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又是谁发现的呢?
记忆不会抹去,历史不会沉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老城的这栋建筑——贵州军阀柏辉章公馆的二楼,召开了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在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无独有偶,它也成就了一地美酒与红军长征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境内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损失惨重,从10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1935年1月红军攻下遵义城,在这里,红军战士得到极其宝贵的12天休整。
费侃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红军进遵义城是1935年1月7日,进城的时候,基本上是全城出动,城南边有一个丰乐桥,以后改成迎红桥了,就是迎接红军进城的桥。在那个地方,老百姓放鞭炮、口号声,响成一片,气氛热烈。在很多老红军的回忆录中,都有提及此情景。进遵义城时,长征将近三个月了,沿途经过艰苦的战斗,到遵义城受到这么盛大的欢迎,也是史无前例。
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处境都非常艰难。要面对没有根据地而被迫长期艰苦的行军作战,战士大量伤亡失散,以及物资、医疗补给的困难。
费侃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受伤的伤兵比较多,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出征携带的药品都用的差不多了,所以要到遵义来补充。在这里,有一个太平洋药房,红军买光了城内太平洋药房的所有药材,动手术需要大量酒精消毒,就用本地出产的酒替代,当时遵义城比较大的酒坊,就是程家窖酒坊。(董酒,原以产地命名为董公寺窖酒或程家窖酒)
文人曾题词:“懂天下事不如董酒”。忆往昔,董必武同志结缘董酒的故事,可谓“董家人初识董酒”。
时任红军休养连党支部书记的董必武,当时率领团级以上的受伤干部和中央领导家属住在遵义老三中(现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1935年3月的一天,他被叫去听取遵义会议精神。回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连喊几声:“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然后叫侯政连长去给他打酒庆祝。
费侃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据侯政写的回忆录记载,董老:侯连长,你到街上去买一瓶酒,炒几个菜,我们喝一次酒。侯连长顿时纳闷,董老从不喝酒,为什么今天他有兴致想喝酒?董老说:今天我们为什么喝酒啊?今天我听到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毛泽东又回到了领导岗位,我们今后有希望了。后来推断,那酒应该是程家窖酒。
《陈云文选》第一卷中写道:“赤军在黔北修养十二天。而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军在湘南之疲劳,完全恢复,精神一振;使以后之战争,不仅战斗力不减,反如生龙活虎。” “一支褴褛不堪,瘦得只剩下骨头架子的部队”能击破一师又一师的军阀部队,可能与董酒也有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林茂前(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长征中有一支红军来到遵义城郊董公寺一带,发现这儿的酒质量很好,既能挡寒,还能解乏。一些轻伤员们直接用那窖酒来擦脚,并用针把脚上血泡挑一挑。第二天照样能行走。
董公寺窖酒(程家窖酒),即董酒,在红军的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无数的历史痕迹,也书写了众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拼凑七十多年前的资料,可能就是长征路过此地、并两次攻下遵义城的红军,揭开了董酒国密工艺配方的序幕,叙述着红军与董酒的美酒奇缘。
三、文军西迁篇
董酒:文军长征西迁情结
红军长征众人皆知,但是还有一批人可谓文化长征,他们却沉淀于历史。1940年浙江大学在抗战烽火中从遥远的“天堂”之地西迁至遵义办学,在近七年的峥嵘岁月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励精图治,取得卓越的非凡成绩,被誉为“东方剑桥”。
期间,它不仅与遵义、董酒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屡屡情谊,而且为董酒积淀了未来发展的无形价值和品牌优势。
林茂前(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董酒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办学,那个时候师生们经常到城郊乡间进行社情、民俗民风调查。一日,当他们来到董公寺一带,累乏之际,有一种特殊的酒香味,让他们寻踪而来。然后他们到了酒坊,应邀品尝了酒坊酿制的窖酒,而后教授们对这种入口甘醇、绵香奇特的酒赞不绝口。这些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感觉这酒很好,但是酒名太冗长。于是,他们向酒坊主人说:取“董公寺窖酒”的一头一尾两字,作为这种酒的名字“董酒”。
教授们认为:首先此酒用了上百种本草制曲,而“董”字的草字头与“草”同义,“重”有数量多的意思,那么“董”字可寓意为“百草”;其次,《楚辞•涉江》中“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的“董”字有正宗、正统、大道、大义之蕴意,此酒的酿造工艺和配方都是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白酒文化的传承,毫无偏离,正是以“白酒之正”为方向;再次,此地又叫董公寺。三者机缘的绝密巧合,教授学者们提议,将此酒命名为 “董酒”。
元朝宋伯仁在《酒小史》中明确记录了“汉武百味旨酒”。所谓“百味旨酒”就是“上百种本草连同粮食、酒曲等酿成的酒”,古代中医称一种药为一味药,因此,汉武帝喜爱的“百味旨酒”,用药数目与今天的董酒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只是“百味旨酒”是“甜酒”,董酒是蒸馏白酒。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其中也加入药材,而其整个工艺流程,竟然和董酒的工艺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在酿酒过程中加入本草,是传承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酒文化。董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根、萌芽和茁壮的。
贾翘彦(特邀国家白酒评酒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董酒采用小曲和大曲工艺,加入130多味本草,其中小曲90多味,大曲40多味,从而造就了董酒独特的香味组成成分,除它本身的醇香、酯香外,还有淡淡的舒适药香。后来,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把它定位为“董香型”白酒。
据董酒厂志,浙大农化系主任杨守真曾任遵义酒精厂(董酒厂前身)厂长,浙大西迁与遵义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浓郁董香毫书文军长征西迁情结。烽火连天、酒气弥漫时,董酒正秉承文军西迁之精髓,认真传承力求创新,以诚实对待传统,在坚守中追求超越。
咨询热线:400-159-8888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