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韩洁、徐蕊、朱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引发关注。各界呼吁当前要警惕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当前我国为何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何积极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权威人士。
18亿亩耕地,高产田不足三分之一
高标准农田,简单说就是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田。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说,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基础地位,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中低产田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呼吁关注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比较效益低农户不愿种,大量劣质土地不适宜耕种,青壮劳力少无力种,农村耕地撂荒影响了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变劣势为优势。”谢德体说。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